小伙生活富足行窃成癖 专家称或缺少关爱所致

2012/2/24 14:33:1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沈某是厦门某房地产商20岁的独生公子,自幼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但却有一个怪癖,即对他人物品有极强的占有欲。老师与家长可以有意让患有“偷盗癖”的孩子接触一些条件贫困、却积极向上、用实际行动改变艰苦现状的学生。

专家称“偷盗癖”患者大多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专家称“偷盗癖”患者大多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台海网2月24日讯(记者 胡倩 通讯员 胡妮君 黄国华 叶忠贤)沈某是厦门某房地产商20岁的独生公子,自幼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但却有一个怪癖,即对他人物品有极强的占有欲。他两个月内在厦漳两地作案十余起。近日,沈某又因在南靖偷盗,被南靖县检察院以盗窃罪提起公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富二代行窃成癖?

  看到卡密码即勾起“盗瘾”

  2011年8月16日晚,沈某到南靖县船场镇的朋友余某家玩。2011年8月18日11时许,余某在网上购买游戏里虚拟产品。余某输入银行卡密码时,不慎被坐在一旁的沈某看见。沈某看到该银行卡还有余额10460元,瞬间勾起了沈某的“盗窃瘾”。于是沈某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将这些钱偷来占为己有。

  当天14时许,余某出门,家里只剩下他的老婆游某以及两岁的女儿。沈某以想出门,让游某帮忙借车为由,将她支开。见她下楼后沈某就急忙来到余某的卧室,拿走书桌上放着的一个浅黑色钱包,里面有银行卡以及人民币2900元。逃到山城镇后,在银行的柜员机分四次取走卡里的现金共10400元。

  砸车窗或入室是个盗窃累犯

  面对警方的讯问,沈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他还告诉警方,2010年,刚满18周岁的他就因犯盗窃罪,被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2011年5月刚刚刑满释放。10个月的牢狱生活并未让他有丝毫的悔改,就在出狱后的当月,沈某又开始了疯狂的盗窃行为。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间,沈某通过撬砸轿车车窗的手段,在厦门市区实施盗窃十余起。

  不仅是砸车窗盗窃,沈某还有不少入室盗窃的犯罪记录。

  偷窃求刺激 越偷越淡定

  1991年出生的沈某家里虽称不上堆金积玉,却也是安定富足。在沈某年幼时,他的父母离异。父母离异后,双方都没有再婚。沈某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据警官调查,沈某在年幼时,就喜欢拿别人桌上的东西,也偷父母单位里的物件,可能只是一件饰品、几块零钱。这些东西沈某并不使用,甚至有的偷来后就直接扔掉。这样的小偷小摸行为伴随着沈某的成长,始终没有停止过,父母多次管教也戒不掉他的“盗窃瘾”。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沈某高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回家。不去学校上学,也不参加工作,沈某整日游手好闲,没钱了就找父母拿,父母对他在金钱方面也没有限制。

  从2006年开始,沈某就多次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只因未满16周岁而未追究刑事责任。此后至今,他在厦漳实施盗窃十余起。疯狂的“盗窃瘾”和对别人物品的占有欲让他根本无法停手。屡次被捕入狱不仅没有悔意,反而越来越淡定。

  沈某自白

  “我一般都随身携带螺丝刀,在小巷子内的停车场逛荡,找个没人的时机下手。小车内能够偷盗的东西,无非是一些移动导航仪,或者一些车主忘记带下车的手机和钱包,总归有什么我就拿什么,有时候也能偷到燕窝、洋酒等礼品。这些东西能卖的我就拿去卖掉,不能卖的我就直接丢掉。”

  “我就是想偷,根本管不住自己。不偷就浑身不自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看到别人的东西,就觉得比自己的好;只要能顺手牵羊的,我就不想错过,得手的时候,觉得特别刺激、特别开心。其实自己根本就不缺钱,偷来的东西,很多都直接丢掉。”

  心理咨询

  或许是缺少关爱所致

  漳州市175医院心理咨询科的叶医师告诉导报记者,“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却难以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有时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一般是从童年或少年期就开始发生,每次行窃后心理上都会感到快感与满足。

  患病原因有很多种,有可能是患者在孩童时期缺少家庭的关爱,希望通过盗窃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家人的重视。也有可能是一种自我惩罚的行为。有些孩子会将父母不和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在潜意识里自我惩罚。再者,是孩子长期缺少温暖,于是对他人的物品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以此来满足被爱的需求。还有可能是孩子自闭,朋友少,孤独,希望吸引社会的注意。

  矫正措施

  生活上给予更多关爱

  叶医师告诉导报记者,父母和老师要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孩子,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孩子的紧张感。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率,制订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

  有意识接触积极向上的贫困生

  福建省情商研究常务理事谢宝平认为,如今患有类似“偷盗癖”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偷窃癖患者多数有一定人格缺陷。他们大多争强好胜,却生性自卑自私、不能大度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老师与家长可以有意让患有“偷盗癖”的孩子接触一些条件贫困、却积极向上、用实际行动改变艰苦现状的学生。这样可以让他们明白,就算暂时处在学习、生活的低潮,也可以通过拼搏和努力来改变现状。

  多交朋友 汲取阳光性格

  患有“偷盗癖”的孩子一般比较不合群,生活比较单调、孤独。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尽量让他们广交朋友,融入集体,多接触良性友人,汲取他们性格中健康、阳光的部分。欲念来时拧自己肌肉

  在每次出现偷窃欲念的时候,就用力拧痛自己的肌肉,或者闻一种没有危害但味道很不好的气味,也可强迫自己去做令自己厌烦的事情等。有偷盗欲望出现时,立即深呼吸让自己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