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要先“感”后“动”

2012/4/20 15:41:0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如果我们每个人感动之后从我做起,让“感”而后“动”从个体到集体,由点到面,由涓涓溪流汇成小河,由小河汇成大河,由大河汇成江海,就会出现“感动中国”后的中国行动效应。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10大人物是:三次跳进大海勇救陌生人的河南农民魏青刚,广东深圳爱心歌手丛飞,“神六”组合费俊龙、聂海胜,填补了连续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空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贵州乡村医生李春燕,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的湖南大学生洪战辉,坚守承诺37年的黑龙江退休老干部陈健,“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以及逝世的导弹司令杨业功、木里藏族自治县乡村邮递员王顺友。另外,青藏铁路建设者获“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

  无疑,“感动中国”的10大人物每个人的事迹都会让我们感动万分,热泪盈眶,瞬间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和这些人零距离接触,聆听和感受他们感人肺腑的奉献精神。让“感动中国”人物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次责任、道德和人性的沐浴和洗涤很有必要,但是“感动中国”应先“感”后“动”,更应有中国行动,这样的互动感动才更有意义,才更实在,才更能够推动感动进步,从而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感动中国”10大人物评选已经进行了四届,每届从评选到人物揭晓,可谓声势浩大,影响广泛。在每年的春天都有这样一次对我们的心灵进行荡涤的感动,这样的精神甘霖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营养,我们很欣慰。但是如果现在问,感动之后我们究竟很快为感动做了些什么,我们有“感”而后“动”的意识吗?说实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坦然、直面地回答这个有些尖锐的问题。可见,“感动中国”需要更新感动意识。

  洪战辉曾经说过,“感动不能泛滥,行动才能改善”,这是洪战辉从英雄模范人物的角度对感动的新呼唤,也是真切的感动经验之谈。在这个有些浮躁的时代,我们彼此都很容易被真善美所感动,但是感动容易行动难,尽管感动到行动的距离并不遥远,并不是十分困难,但就是因为我们的懒散,就是因为我们的一点自私,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忽略,才造成了“感动泛滥,行动少见”的不正常社会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感”而后“动”才更具感动的美感,更具有社会伦理新的审美意境,所以我们才急切需要“感”而后“动”的勇气和力量。

  有关爱心、道德和责任的格言很多,“感动中国”10大人物也有一些格言和语录值得我们记住,但是,行动才是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格言,记住1000个先进事迹或者牢记1000个感动的格言,不如1次感动的行动来得更有意义、更有深切的感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对于我们而言,要想知道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平凡,就从自我积极的感动行动开始吧。

  “感”而后“动”是对感动内涵和外延的理性、科学的延伸,符合新时代的新道德审美需求。如果我们每个人感动之后从我做起,让“感”而后“动”从个体到集体,由点到面,由涓涓溪流汇成小河,由小河汇成大河,由大河汇成江海,就会出现“感动中国”后的中国行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