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村民6年修山路5公里被称愚公(图)

2012/5/3 12:13:2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正是4位当代愚公——姚仕斌、侯寿高、邓招财、姚光金坚持“搬家不如搬石头”的信念,在乱石丛中为自己也为后代修了一条路。政府最近对肖家塘村许下承诺,给予每家建3个水窖共补助6000元,一家还将奖一头牛,乡政府又给他们资助了4000元钱。

4位村民的精神令人敬佩 龙宇丹 摄

4位村民的精神令人敬佩 龙宇丹 摄

4位村民的精神令人敬佩 龙宇丹 摄

4位村民的精神令人敬佩 龙宇丹 摄

4双给力的手

4双给力的手

  6年,4个人,花费10万元,终于修通了5公里的山路。这条路的一头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肖家塘村,另一头通往山下。正是4位当代愚公——姚仕斌、侯寿高、邓招财、姚光金坚持“搬家不如搬石头”的信念,在乱石丛中为自己也为后代修了一条路。

  这是一条艰辛路,一条回家路,更是一条希望路。

  一份坚守 全村12户人家搬走了8户

  肖家塘村位于西畴县城以西10公里处。4月26日,我们在晨曦中出发了。虽然只有10公里,开车加步行却花了两个多小时。

  西畴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喀斯特地貌占了全县3/4。该县西洒镇石夹牛村通往鸡街乡肖家塘村的路上,越野车走到一半时,因为山形奇险且到处都是凸凹不平的石块,我们放弃车行,徒步向肖家塘村进发。行至距离村子两公里的地方,豁然出现了一条铺满碎石的路,这是一条刚刚铺好的路——石头犹见锋芒,路边没有小草。

  59岁的姚仕斌慢悠悠地走过来。他是肖家塘村的村长,是倡议修路者,也是修路者之一。“搬家不如搬石头,祖辈生活的地方,怎么舍得搬呢?”老人提起6年修路的漫长艰辛,重复着这句话。

  6年前或更早,肖家塘村有12户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后来,8户人家陆续搬离,到山外讨生活,仅剩下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和姚光金4户人家。

  “村里人多时,劳力可以分着干。”4个修路者中,34岁的侯寿高最年轻。小时候,他习惯了在根本没有路的乱石中穿行,但这种习惯在他成年后被村里年轻人的陆续外出所打破。

  “当时吃不起大米,把猪抬下去卖了换米吃,还要买化肥。”而“化肥一般是40公斤一袋,年轻人可以一次扛一袋,老人要一人扛半袋”。

  “人少了,生活也越来越难维持了。”过去是靠更多“肩膀”去完成的这项集体工作,“肩膀”少了之后,侯寿高发现,“卖一头猪都找不到人抬出去”,村里也仅剩下了4户人,侯寿高成了村里唯一的壮劳力。

  2006年,村民陆续搬走了,姚仕斌不想看着种了几辈子的土地荒了,“搬家不如搬石头!修路!”姚仕斌当即拍板开山凿石、修路筑道。

  一份无私 4家人花了10多万元

  2006年农历6月12日,修路工程开始了。4户人家,4个男人,除了侯寿高外,其他3人都在50岁以上。

  “当时我们没有一个人有信心能把路修通,心想能修多少修多少。”姚仕斌说,修路是要钱的,当时,村里从2004年开始有上级拨付的公益林业款,到了2006年共2000多元,5家又凑了5000元,加起来的7000元成了最初修路的本钱。

  买炸药、打炮眼、砸石头、铺毛路。侯寿高说,他们对修路并不专业,也只是想着怎么接通山外那条大路就行。因为上了年纪,加上身体不好,动工后的第三天,4人中年纪最大的71岁的姚光金打退堂鼓了。

  村长姚仕斌在说服了姚光金后,对姚光金作出处罚决定:扣款80元。为了不让其中的一个人反悔,他决定订个协议,立下工作制度,规定修路要像城里人上班一样,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7点,中午由各自家属轮流送饭到工地。

  就在4人用两年多时间修通了长2公里的公路后的2009年,西畴县县委书记来到了4户人家的修路现场,当即表态支持4人开挖山路所需的配套物资,直到修通为止。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肖家塘村所需要的炸药钱3万多元由政府全部埋了单。

  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西畴,政府能给村民的补助也是有限的。侯寿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修路6年,4家人共花了10多万元。每家都欠下了2到3万元的债。

  一种精神 不等不靠修筑致富路

  铁锤、钢钎、耙子、双手是4个男人的唯一工具,晨曦、鸟鸣、黄昏伴随着他们走过了2000多个日夜。

  “改变群众的生存环境,首先是修路筑道,让交通不再闭塞,路修好了,几代人都可以受益。所以坐等观望不是办法,动手去干才有希望。”一路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领介绍,在西畴县,像姚仕斌他们4个人修路的事情很多,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们从来就没有等着政府资助,而是不等不靠,修起了自己的致富路。

  6年下来,4个人中,57岁的邓招财的苦干精神让其他几个人都很佩服。2010年修路时,邓招财的左手中指在铺路抱石头时,被夹在了石缝中,钻心地疼。但当时他根本没有在意,拿了一点酒搽了搽就继续干活,回家后包上自家采的药草。一个月后,看到凸起疙瘩的中指骨节才隐约觉得手指断了,现在他的中指只能伸展成90度。

  也就是那年,姚仕斌的左手食指也被石块压断了。

  一个希望 “我们希望修成水泥路”

  如今,包括6个孩子在内,肖家塘村现在一共生活着16个人。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忙碌。“我们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修一条幸福路。”姚光金和邓招财总是充满美好的愿望。当然,这也是肖家塘村村民的共同愿望。

  苦尽甘来。今年2月,用了6年时间,4个人终于把路修通了。虽然一路走来铺的都是碎石,但是,那原来只有40厘米宽的路变成了4米宽的平路,让全村人都很兴奋。

  路通后,侯寿高买了一辆摩托车,尽管路不平,但是他的摩托车能自由进出山里山外。过去要20天才能扛回来的化肥,现在他们一天就能拉到家了。

  政府最近对肖家塘村许下承诺,给予每家建3个水窖共补助6000元,一家还将奖一头牛,乡政府又给他们资助了4000元钱。

  当然,侯寿高他们有更大的愿望:“我们希望修成水泥路,但是政府财政困难,我们不会问他们要,我们等待机会。”现在,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能力修上水泥路,政府也承诺将会在财政宽松的情况下补助他们几万元达成他们的愿望。

  如今,肖家塘村的4户人家开始发展养殖业。在侯寿高的家里,我们看到了满地撒欢的小猪仔,鸡牛也在圈中闲闲吃食。

  路通了,生活越来越好。希望,也在通达的路上延伸……

  ▼新闻链接

  西畴精神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西畴县地处国家重点扶贫的一个滇东南岩溶山区县,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占75.4%。全县总人口25.57万人,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由于山大石头多,缺水又少土,群众生活极为贫困,多年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炸石造地,解决了温饱,创造了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据记者了解,通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西畴县农村一条条山间凹凸不平、狭窄的山石路、泥滑路变成了平坦、畅通、安全的弹石路和水泥路,通达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被当地群众称赞为山村里的致富路。

  西畴县委宣传部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畴县25万各族群众卖鸡卖蛋卖年猪甚至不惜卖掉老人备用的棺木筹钱买炸药,投工投劳,开山炸石,新挖进村公路。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制定出台了每修通1公里进村公路给予1000元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新修进村公路的积极性。

  以该县蚌谷乡干海子村为例,2006年,全村73户群众出资3500元,县、乡有关部门援助资金5.5万元,率先在全县农村启动了进村弹石路建设。历时一年多时间,修通了5.5公里的进村弹石路。由此,西畴县拉开了进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西畴县级各部门共为进村路面硬化建设提供帮扶资金482万元。此外还多渠道筹资,截至2010年末,全县筹集资金7874万元。

  ▼ 记者手记

  希望之路通向幸福

  在西畴县鸡街乡,说起4人修路的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地老百姓一提起这4个人的修路故事,就会告诉你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据县委宣传部部长高鉴说,西畴曾被前来考察的国外地质专家称为“失去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而当地老百姓却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屈不挠,打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政府也把它们列为“西畴精神”的完美体现。

  采访中,汽车根本没有可走之路,徒步曲折难行的喀斯特地貌,在如蛇盘旋、犬牙交错的乱石间蹒跚,艰辛险恶可想而知。而当一条5公里的山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感动。

  “我们是为了子孙后代修一条幸福路。”如今,路通了,这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对肖家塘村的村民和孩子而言,必将是一份珍贵的希望,因为路的那头连着幸福和快乐。(邓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