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男生自称1年读400本书 成绩下滑缩读书时间

2012/5/5 3:33:2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不久前无锡有媒体报道称,无锡辅仁中学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冯臻远,在1年多时间内读了400多本书,还写下30多万字的读书随笔。冯臻远告诉记者,从小受爱读书的爷爷影响,最早听四大名著的故事磁带,上小学后就开始读家里的书。

冯臻远现场写下百余个书名 记者 唐奕 摄

冯臻远现场写下百余个书名 记者 唐奕 摄

  不久前无锡有媒体报道称,无锡辅仁中学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冯臻远,在1年多时间内读了400多本书,还写下30多万字的读书随笔。疯狂读书后,他的成绩从班级前十名掉到了30名左右。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冯臻远现在只能选择缩短读书时间。此事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此事“难以置信”,也有人表达了对读课外书和应试教育冲突的担忧。

  昨天,记者前往辅仁中学,与冯臻远和他的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据了解,冯臻远读的400多本书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快速翻看,还有五六十本属于跳读,剩下的才是通读。

  “书痴”开口

  1年读书400本,究竟是真是假?

  根据无锡当地媒体的报道,辅仁中学高二男生冯臻远在1年多的时间内,读了400多本书,还写下了30万字的读书随笔,“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可冯臻远不但有时间看书,而且这些书还有许多是他自己的。”不少网友则认为,按照这个说法来算,冯臻远一天不仅要读完一本书,还得写下1000字的随笔,“让人难以置信”。昨天,快报记者围绕此事展开多方采访,并对冯臻远进行了“测试”。

  第一步:翻家底

  受爷爷影响,听名著故事磁带

  说话出口成章、待人温文有礼、写得一笔好字……内秀,是冯臻远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个大男孩不像同龄人一样追星、玩游戏,却痴迷读书。在他一摞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他近年来读各种书籍写下的心得。在评鲁迅的一篇文章时,冯臻远写下“本文揭示的是民众的不团结,这是解释民族劣根性的新角度”。

  冯臻远告诉记者,从小受爱读书的爷爷影响,最早听四大名著的故事磁带,上小学后就开始读家里的书。因为爱读书,家里也有很多藏书。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以床为圆点,沿着四边的墙角一圈都摆满了书,连靠墙的桌子、凳子上也都是书。

  第二步:现场测

  10分钟内,写下100多个书名

  上了高中后,爱读书的冯臻远又常跟着课本做延伸阅读。在读到鲁迅的《祝福》时,他忽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疯狂购买了所有与鲁迅有关的书。从此他读课外书就像上了瘾,读完鲁迅,他又开始读梁漱溟、汪曾祺、钱钟书等人的书,还扩展到经史典籍、外国名著,只要一有空就拿着书啃,相当痴迷。为了更好地吸取书中的知识,他还边读书边做笔记。如今,他存下的阅读笔记本已经有8大本。

  作为一个高中生,1年多的时间能读完400多本书吗?昨天,当着记者的面,冯臻远随手列出了自己看过书籍的清单,《鲁迅作品集》、《庄子选绎》、《月亮与六便士》、《文心雕龙》……10多分钟内写下了百余个书名,而且涉猎十分广泛。

  第三步:说方法

  约一半的书只是看了个大概

  冯臻远称,自己高一时读书成瘾,除了上课、吃饭和做作业,业余时间基本都在看书,晚上常常看到午夜,平均每天要花5个小时阅读课外书。到了双休日,读书更加疯狂,基本从上午9点起床后就一直读书到晚上11点多,几乎足不出户。

  据了解,冯臻远的读书分成三种方式,像钱钟书的《谈艺录》就囫囵吞枣看个大概,两三个小时能翻完一本,这种情况大概占三分之一。五六十本佛洛依德等国外大师的名著,则跳着读。像鲁迅、汪曾祺等喜爱的作家的书就反复阅读,研究结构和写法。

  对于冯臻远近似疯狂的读书癖,同学如此形容,“每次看到他,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看书,简直不可思议。”“知识丰富,语文很好。”他的语文老师徐轶表示,冯臻远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读书读得有模有样,还特别勤于思考,写了一手好文章。就在今年,冯臻远写的一篇关于讽刺学生会选举只有唯一候选人的文章,还获得了无锡某作文比赛的一等奖。

  他的选择

  成绩开始下降

  要压缩读书时间

  孩子这样爱读书,冯臻远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余梁在高兴之余,却仍有点担心。

  冯臻远的父母担心的是,儿子读太多“闲书”影响学习,班主任余梁则无奈地表示,自己虽然对冯臻远爱读书颇为欣赏,但还是提醒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毕竟作为老师,我要为孩子的前途负责,等他考取了好的大学,有更好的老师指导他,他才能把他的文学天分发挥得更彻底。”

  冯臻远自己也有不小的压力,他甚至一脸担忧地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读了不少好书,但因为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的时间少了,上了高二后,成绩从原来的班级前十名,一下子滑到了班里的30名,只处于中游水平,这点让从小到大都成绩优异的他无法接受。

  如今,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冯臻远,最终做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将读课外书的时间压缩在每天1个小时之内,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课本知识。

  网友讨论

  反对派:教育的本意就应该是快乐地读书,并从中吸取知识。爱读书和应试教育为什么竟成了一对矛盾体?

  孩子爱读书是好事,但为了高考却只能无奈放弃,可见如今应试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现在是为了高考放弃读书,将来也许就为了生存放弃读书,难怪现在的社会出不了大师。

  支持派:表示理解,毕竟眼前的高考很现实,看的就是分数,如果能暂时把这种读书爱好放一放,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完全可以继续这样的爱好。

  专家说法

  作为冯臻远个体而言,为了将来的前途,做出这样的选择可以让人理解。

  毕竟社会很现实,孩子如果能进入一流的大学,也将更有利于他将来进一步发展自己对文学的爱好,但作为一个典型个案,却值得教育界集体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冯臻远们爱读书,却因为先行的教育体制不得不暂时放下书本?也许需要调整的不仅是冯臻远个人,也包括整个太趋于功利的现行教育体制。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

  看书时间

  周一到周五,业余时间都在看书

  双休日,从上午9点看到晚上11点

  看书方式

  晦涩型:囫囵吞枣看大概

  喜爱型:从头到尾通读

  他的作品

  《收藏》 作者:冯臻远

  傍晚,他踱进了书店。

  暮色中的晚云已经有些压抑,店堂里的灯光则明媚轻快多了。门口灰暗潮湿的路,已被干爽雪白的瓷砖代替。何况周身还飘荡着那淡淡的油墨香呢?他陶醉在这氛围里了。他在藏书,所以书店来得很勤。徘徊在排排书架前,他时而仰头沉思,时而闭目养神,看着周围一个个弯腰瞪眼看着书脊的人,他不禁暗自好笑。踱步在一个个书柜旁,时时有人席地而坐,捧读一本书。不小心绊到了一位的脚,地上的那位毫不介意,翻了一页,继续陶醉其中,而他则独自摇头。看着书店里的众生之态,不禁想:这样实在有辱斯文。

  终于,他把游散的目光转移到了书上。通俗类的小说是绝对看不上眼的,那种东西怎么能往书柜上放呢?他的品位也颇高,非文史哲类巨著不看。呵!他眼前一亮:《庄子》,这似乎很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哦,可是,再一细看:《庄子浅说》,这也是断不可收藏的,放在自己的书架上会被人嘲笑没水平的。“只能看原文!”他对自己说道。可是令他失望的是,现在不知是读者水平过低,还是著者过于聪颖,古代典籍没有不带注疏的。他不丧气,慢慢比对着各种版本,终于在角落里搜到一本。内容令人满意,但是挑剔的他,还是找到了一些问题:平装本!而且页数极少,甚至比不上一本杂志。“咄!这样的书怎么能上我的书架!”他愤愤地想。他的目光转向了其它古典名著。同样孔孟老庄……鲁郭茅巴老曹……他们似乎都只能写薄薄的一本书。中国的文学让他失望了。

  走到颇为冷清的哲学书架前,他似乎有了一种步入象牙塔的优越感。于是,他悠闲自在地审视着一本本书的封面、装饰。尼采、黑格尔的大名,在他眼前纷纷略过,书脊是否挺括,封面有误皱纹,装饰是否精美,这些成了他目光的焦点,考虑着他人的评价,和自己必不可少的面子……他终于找到了一本中意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名很博学,厚度也合适,重要的是它是精装版。

  他欣然地捧书而归。当他把这本新书插入自己的如一面墙般的书柜时,另一本一模一样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已经静静地在那等着。

  也许,他仅仅在收藏……

  □记者 金辰 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