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音练声体系的发明者

2012/5/16 11:26:4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老师却眼睛亮了,他对孩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嗓音条件不错,是个唱男低音的料,将来能成为杨洪基第二。”  艺术团回到北京,团长周巍峙难忘此次东欧之行,他认真地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上海建立声乐研究所,让林俊卿担任所长。

林俊卿

林俊卿

廖小宁

廖小宁

1953年,林俊卿与王昆等赴苏联、东欧演出。

1953年,林俊卿与王昆等赴苏联、东欧演出。

上海声乐研究所成立初期,林俊卿(左三)及其夫人(左二)。

上海声乐研究所成立初期,林俊卿(左三)及其夫人(左二)。

  这位林俊卿大夫,正是“咽音练声体系”的发明者。因为他最主要的身份是一名医生,所以人们称他为林大夫。

  林俊卿生于1914年,他的出生地是厦门鼓浪屿。据说,林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5岁就担任了儿童唱诗班的领唱。

  194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林俊卿在上海开业行医。白天,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儿科大夫,到了晚上,他就出现在上海滩的各种音乐沙龙。他天生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男声,打动了许多名媛绅士。正是因为歌唱,他与钢琴家许恬如结成百年之好。

  种种因缘际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家,尤其是白俄、意大利人、犹太人等,展开了一段段极为特殊的艺术人生。梅百器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上海定居。

  梅百器(Mario Paci 1878~1946年),意大利人。1896年,在音乐大师普契尼的推荐下,他考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及音乐理论。1919年9月1日,上海工部局乐队正式聘请他担任指挥,由此开创了长达23年的“百器时代”,并最终把工部局乐队提高到“远东第一”的位置。

  梅百器成了林俊卿的音乐老师,这一段师生交往直至1946年梅在上海逝世。

  也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唱家莫拿维塔(B.Bonavita)从日本流落到上海。一日,莫拿维塔听了林大夫的演唱,他对走下舞台的林说,你的歌唱得不错,不过你的高音上不去,将来还是唱不了更多的曲目,我可以教你一种古老的意大利发声方法。不过莫拿维塔有一个条件:帮助他解决吃饭问题。

  为什么不呢?林俊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确是高音上不去,歌唱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他们之间达成了默契。

  在连续数年的学习中,林惊喜地发现,他真的突破了高音的极限。

  林俊卿经常在上海的“意大利俱乐部”演唱意大利歌剧选段。当时的英文报纸评论说:“他虽然只是一位业余歌唱家,但技巧水平远远超出一般专业演员。”“专家们都认为他是中国史无前例歌唱能力最强的男中音。”

  1949年之后,林大夫不再自己开业,他成为了华东师大的一名校医。

  1953年8月,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中国组了一个240人的艺术团参加。在这一代表当时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的代表团名单中,原本没有校医林俊卿,但那时候的中国,能够用美声演绎西方歌曲的演员少之又少,林大夫最终入选。

  艺术团副团长李凌回忆说:“在好几个国家的公演中,他的‘费加罗的咏叹调’,受到狂热的拥戴。”

  叶永烈写道:

  林俊卿只唱了几句,观众中便爆发热烈的喝彩声。有人高兴地把帽子高高抛了起来。……他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那裂石之声使满座皆惊。林竟是用纯熟的意大利语演唱,他唱的是欧洲观众都很熟悉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的咏叹调。

  歌声刚落,掌声骤起,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狂热的喝彩声席卷全场。

  直到今天,已经退休在家的原中央乐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还是啧啧赞叹:“那一年,林大夫出尽了风头啊!”

  艺术团回到北京,团长周巍峙难忘此次东欧之行,他认真地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上海建立声乐研究所,让林俊卿担任所长。

  研究所很快建立起来,据说周总理还特批了8000元的经费。后来就有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表演家成为林大夫的学生或是病人。等他们从那里出来的时候,许多人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嗓子恢复了,而且音域大大拓展了。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林大夫开始系统研究咽音流派的理论。他运用音响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学阐述声乐上的理论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那么,到底什么是咽音?

  林俊卿在自己编译的著述中写道:

  咽音这名称是直接译自意大利的Voce faringea这名词,它是意大利老派的音乐家们用来称呼一种以特别方法来练出的声音。这方法是居于发真声与发假声之间……真声、咽音和假声,每种都可以单独被应用,联合起来就组成人的发声器官的整个发音机能。

  这一方法是何时被发现而开始被应用尚无明文记载可查,但肯定可以说,是开始在起码300年前,它一直是众所共知所谓意大利黄金时代歌音的主干。

  因为掌握了咽音这一特殊的法宝,林大夫直到晚年,依然保持着嘹亮而华美的歌喉。他在7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可以唱出从低音low C以下的A到High C以上的G,整整四个八度。

  “文革”中,林俊卿难逃厄运,一生为其歌唱伴奏的夫人许恬如受惊吓致死。林本人在2000年逝世,享年86岁。

  用声音飞翔

  总该有谁继承了林大夫的衣钵吧?咽音的传人在哪里呢?

  我第一个电话打到了北京声乐研究所。文革之后,在王昆、李凌、张映哲等人的积极奔走之下,成立了北京声乐研究所,林大夫担任了名誉所长,张映哲、钟振发等先后担任所长。

  “喂,您好,是北京声乐研究所吗?”

  “你有什么事?”

  对方是一个听起来并不算年轻的女性,声音里透出了一丝警觉。我赶紧解释:

  “啊,不好意思打搅了,我就是想问一下,钟先生现在还教学生吗?”

  “不教了。”

  “那么,有没有钟先生的学生现在还在教咽音的?”

  “不知道。”

  对方的电话挂断了。

  我不死心,继续在网上找。

  终于,我发现了一个帖子,上面提到了一个叫廖小宁的人。网友称,他是林俊卿大夫最后的亲授弟子。

  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我找到了廖小宁的博客——《美声艺苑》。在博客首页最醒目的地方,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问我:你的教学与国内外众多一流音乐学府的声乐教学相比有何区别?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我坦率地告诉他:后者绝大多数是把千、万里挑一的、具备良好专业条件——所谓天生具有好嗓子、且已经经历一定程度专业基础训练的好苗子进一步系统培养成合格的艺术人才;而我的教学则更多的是让那些先天并不具备优良条件,甚至丝毫不具备健康歌喉,却又发自内心渴望歌唱的人获得美好歌唱的能力。我首先要赋予他们一个健康、完美的歌唱乐器,使他们拥有同样一流的美好嗓音;同时,我要让他们学会用这后天塑造的美好歌喉唱出心中最美的旋律……

  “啊!”真是眼前一亮,我突然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固执地认为,能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人,一定首先有一颗美丽和善良的心;其次,他一定是一个具备优秀才华的教师。

  后来,没有费太大的劲,我找到了廖小宁,开始了一次关于咽音的采访之旅,并且因为这样一个采访,让我终于替毛毛找到了最好的声乐老师。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几岁的少年廖小宁在武汉军区的一个文工团里当歌唱演员。他是特招入伍的,因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在他变声之后,这副嗓子却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唱到高音区,他觉得很难飙上去。有一天,他的一位中学同学给他寄来了一个手抄本,是一本关于如何练声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林俊卿的《咽音练声法》。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