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马赛克。然而,对于央视这一做法,众多网友表达了不同意见,比如,网友“自然茧破茧而出”认为,“既然这个新闻片段是专门做艺术品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艺术品?谁在遮谁的丑?”当日15点54分,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
正方
公共频道
要有马赛克意识
公共频道毕竟不是艺术品鉴赏频道、付费频道或者其他性质的频道,其统一的播出“标尺”就是文明、健康、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特别是公共频道讲究就是“公共”,面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这种参差不齐的受众群体,播出的新闻画面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性和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不能单纯以艺术为名来代之所有观众的观念。艺术品可以尽情展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是艺术作品更多地应当在艺术馆、博物馆中展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品味。当在公共频道因报道需要出现一些画面时,还是要注意社会效果,尽可能减少对观众视觉上的刺激。比如,对于大卫·阿波罗、维纳斯等此类艺术品,在公共频道出现时,一些重点部位就必须打上“马赛克”,这也是一种公共规则。
笔者以为,对于那些以裸体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品,需要全景欣赏的请到博物馆,而不是在公共电视屏幕上观看,电视屏幕呈现的应该是公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影像,如果出现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画面时,却对这些敏感画面不加处理,就可能会让这些画面有些不雅。或许,有人认为笔者此番论述是小题大做,或许也有人认为在开放的时代,这种观念有些迂腐,但是,平心而论,将裸体雕像的生殖器呈现在电视机前,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有艺术价值可言吗?此外,我们不能因为有网友反对在播放雕塑艺术品画面时打上“马赛克”,就放弃这一基本的原则,公共频道永远是公共的领域,维护公共的信誉和品质将是长期追求的目标。
所以,央视新闻频道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基本原则。作为公共频道,就是要体现公共的品质,即便是艺术品也需要讲究“出镜”的方式和方法,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而不宜一股脑儿地端上来,或者随意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屈服”于网友的质疑,让观众感到这种做法有些太随意、有些“乱弹琴”。
唐卫毅
探究
展示艺术形象
没必要遮遮掩掩
讲分寸,重尺度,应该分什么事情,假如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恶性事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央视完全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和报道,而对于一个大卫裸体艺术雕像,有必要这么紧张兮兮吗?作为一个艺术品,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已然比较开放的社会,公众还是能够接受得了的。试想,现在的媒体如此丰富,传播渠道这么广泛,人们对于什么大尺度的东西没见过?况且这又不是真人秀类的行为艺术,干吗那么拘谨呢,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底是在遮丑,还是矫情呢?
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真正丑陋的阴暗面实在是太多了,它们根本就拿不到阳光下面来。而大卫裸体像作为艺术的化身,能够公开地走入国家博物馆,俨然,展示的是美感,呈现的并不是丑陋,央视何必又替大卫羞羞答答、忸怩作态呢!
诚然,央视的出发点可能完全是好意,是出于对部分公众的考虑,是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负面情绪,这点我们非常理解。我想说的是,很多东西应该因事而异,区分对待,媒体努力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是必须的,正如广电总局推出限娱令一样,我们就表示非常支持,因为当下的某些娱乐节目确实存在水准低、哗众取宠、浮躁低俗的缺陷,限制或叫停是令人称快的。
而大卫裸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想必再怎么样,也低俗不到哪去,所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向公众展示艺术形象,没什么不妥。从网络上呈现的负面声讨来看,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足以说明央视完全可以放开直播,没必要遮遮掩掩,为艺术蒙羞!
庞凤山
反方
对待艺术
应怀敬重之心
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全裸雕塑作品《大卫》该不该打马赛克?有网友质疑:依此角度,宁波大剧院前的那尊大卫裸雕,是不是该穿条短裤呢?以后得给维纳斯戴胸罩了?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传世之作,闻名世界,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堪称无价之宝。如今国内外不少酒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都有类似的仿品,以显品位。
如果新闻打码只是因为播出内容可能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负面影响的话,那就有点庸人自扰了。既然是艺术品,就应该毫不保留地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应该怀尊重之心,而不应该遮遮掩掩,大不了当时拍的时候不拍下半身,那也比打马赛克好呀。试想,看得懂的孩子打了马赛克也看得懂,不懂的孩子去掉马赛克他也看不懂的。
好在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就作出改变,该新闻在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对于“马赛克”之争,央视可能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它放大。只是对于艺术,我们可以不懂,但不能亵渎;不能“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呀,更何况只是一个雕塑!如此马赛克遮掩,岂不是此地无银,到底是谁在遮谁的羞呢?
马龙华
延伸
分级制度
才是最好的马赛克
一者,视频内容打上马赛克是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只要编辑觉得可能影响受众审美、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就有选择打码的权力。
二者,电视传播受众与博物馆展览的受众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普适的,后者是相对专业的,就譬如一些生殖健康展,在展厅当然无须任何遮羞布,但上了电视屏幕就显然未必适合公开播出。
三者,中午时分打码的新闻在时隔三四个小时后就去掉马赛克,熟悉电视新闻编辑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重新剪辑编辑、报播制作的过程,起码说明节目对网络***相当重视,这样的反应速度与互动姿态,于严肃新闻节目而言,确有值得激赏之处。
眼下的纠结是:打上马赛克,艺术欣赏者不乐意,不打马赛克,节目编导有失职之虞。说到底,还是因为电视电影缺乏起码的分级制度所致。因此,一旦遇到大卫·阿波罗的时候,保守或开放都各有各的道理。类似的纠结,并不鲜见。今年4月份热映的《泰坦尼克号》,几秒裸戏引发的舆论喧嚣,连美国导演卡梅隆都深陷其中……反思到最后,或轻或重的“审看权”备受自由裁量的拷问,而分级制度再次成为制度缺失的“阵痛”。
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马赛克不知往哪儿打、删戏的刀子不知往哪儿下,最后的结果就是缺乏一个操作的“准星”。今年1月30日,博纳影院宣布将自行制定“观影分级制度”。遗憾的是,个别影院的分级制度,虽然初衷良善,并不能扭转审查中的集体尴尬。事实上,欧美早建立了电影电视的分级制度,随着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对垒、审美与道德标杆的动态演进,内容分级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
分级制度才是最好的“马赛克”。影视审查的程序正义有案可稽,才有内容传播的目的正义可期。
邓海建
■三言两语
●央视向来比较谨慎保守,对于央视的这种中规中矩式的“独家风范”我们也是非常理解的,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收视人群,影响力非同一般,肯定要考虑负面影响。
——韩伟军
●从坚持播出“惯例”在敏感画面上打上“马赛克”,到“屈服”于网友的压力去除“马赛克”,不过3个小时的时间,相信央视新闻频道内部在如何操作上也会有些争议。可以理解,因为网友也是意见不一啊!
——谢宏
●作为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央视新闻频道,在播出画面敏感部位上打“马赛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做得没错。
——修宁
●观众的文化素养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决定着公共频道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一些不雅的画面,或者不宜“出镜”的画面。
——梁格
●虽说很多的裸体雕塑、裸体油画都是艺术品,甚至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是作为公共频道,将敏感部位直接在电视画面上播放出来,还是有些影响观众的视觉。其敏感部位在公共频道的电视屏幕上放大并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反而会让观众感到“不艺术”。
——孟飞
●对于央视的这一做法,网意汹涌,质疑媒体心中有鬼、不懂艺术,终于重播的时候马赛克消失了。可真是说不清楚啊!
——柳俊烟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