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姜宣凭
一段课堂上劈砖的视频被传上网后,川大计算机学院35岁的副教授魏骁勇一时红遍网络。真劈还是假劈、需不需要劈、为什么劈,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报10月24日、25日连续报道)
在诸多网友抱着猎奇心理看待副教授劈砖一事时,魏骁勇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用科学原理去劈砖,是希望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新思路。”魏骁勇所谓的思路,并非只是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抑或是表明科学有多么神奇,而是想告诉学生,只要运用好冲量定理、杠杆原理这样的高中课堂知识,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学更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眼睛只盯着高精尖。”
在各高校比拼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让大学生能找到工作”这样一句话,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伪命题。副教授劈砖事件,也传达出部分高校教育者对人才培养目的的思考。
反观高校学生,在选课制推行这么长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更多的不是关注如何学习知识,在社会中求得生存,而是老师们新奇的教育方式,似乎他们的教育预期也有些迷茫。在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求学的魏骁勇看来,他所接触的香港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最大的不同是:“香港大学生更关注的是,如何把课堂上的东西变成效益。”而当他在香港讲课时,是不需要用劈砖这样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也许在像“劈砖”这样的教学尝试多了以后,我们的高校学生也能少一些学究气,多一些务实性。□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