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绪
柴静:这次我们去兰考前,不论袁厉害还是当地政府,都已被概念化。出发前搜索资料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很多说她牟利或者贩卖孩子的材料来自于“据说”,是些语焉不详的词汇。我是调查记者出身,觉得还是要先求得事实的准确,放下预设,用亲眼所见的事实尽可能地抵达真相。
我们到兰考时,很多媒体都已经在那儿。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我要第一个发稿”,“我要拿独家信息”,“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这种急切,这种发烧的心态,会影响人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
不要急于跟别人不一样。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为了寻找传奇,就会无意中把袁厉害极端化,要么认为她毫无瑕疵,要么认定她贪图利益,对于当地政府也是这样。
世间事都在情理当中,不要寻找经验以外的刺激性的东西,而要寻找人生经验以内的东西。但同时对每种情绪都要有所戒备。比如我第一次见袁厉害,她一把 抱住我。我从来没有被采访对象那样抱过,有的人抱个两三分钟也就松开了,但她足足抱了我10分钟,而且抱得很紧,就好像全部依赖着你。我没挣脱,但我也没 安慰她。因为我刚到那里,还不能判断这个人。我就没动。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是谁,也可能她只是看到一个来自外界的人。所以,一定是有种很强烈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探寻的出发 点。但同时也要保持警觉,不要因为你被拥抱,就倾向了她。我依然保持了关切和疑问。当年庄殿君主任就对我说,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 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我怕消费别人,尤其是消费一个正处于极端身体状况的人。她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医生告诉我之前一天晚上,袁厉害血压达到180(mmHg)。之前有 一次接受采访时,她受过刺激,血压一下子上来,人就支撑不住了。我很担心发生这种情况,不能因为我要拿到一期采访,就置别人于险境,我受不了。我就告诉袁 厉害,只要能通过外围采访回答的问题,我就不问你,我只要你回答几个非你不可的问题,你不想回答绝不要勉强。这就是我的态度。
也有同事问我,当采访对象和记者有情感交流时,应该怎么拿捏分寸。我觉得记者如果是被动的,当对方把情感施加在你身上,以正常人性承接就可以了,但 不要主动施加什么,那样就逾越了分寸。我觉得一个节目有它成熟的人格,我现在是完完全全的成年人,觉得自己在情感表达上是相对克制的,沉着的。
我举了我采访张妙母亲时手搭她肩上安慰她的那个例子。如果20多岁时去采访,我还是会进屋,当我发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的时候,我很可能不会去阻 拦。但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用余光看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时,我会冲他摆下手,示意他停在帘子外,让他别拍,别直接拍采访对象的悲伤。人是需要尊严和空 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伊秀女性网( www.yxlady.com)投稿文章,合作媒体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合作媒体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联系电话:020-3873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