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道路应该越来越多元
从“劳动最光荣”到“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中国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似乎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今天,后者似乎已占上风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这样一种观念的再次盛行到底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1949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女性是没有“正规职业”的,即使是在田地上与男性一起干活的女性,她们的人生舞台也被看做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因为“私领域”的局限而被忽略了。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政策,让中国女性走出家门,到公领域来工作,“男女都一样”既是口号,也是实践,女性解放的象征符号直接归结为“走出家门去工作”。当时,对新女性的期许是应该学得好,干得好,巾帼不让须眉,不该只围着家庭转。
提倡女性应该干得好,是给予了女性工作的权利,保障女性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伴随着对女性外出工作的推崇,是对家庭劳动价值的极端贬低,女性在家庭中劳动变得没有“价值”和意义。好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承担了很多家庭的责任。比如单位分房,比如单位办的托儿所可以让职工带着孩子上班,比如全民医疗……家务劳动与工作之间的张力因此而有所缓解。
然而,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开始退出对个人家庭生活的分担。从生、老、病、死,到孩子的看护、教育,越来越需要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责任。同时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子女教育的强度被加强,家务劳动和家庭事务的内容和频率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个人不得不面对所有的风险,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也变得非常尖锐。
由于在传统观念里,中国的女性一直被认为是适合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的,于是,开始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妇女回家论”的大争论,提倡女性应该回到家中。
然而,今天的女性想要回归家庭既缺乏道义上的合法性,也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女性不得不一肩挑双担,家庭事务和工作一样都不能落下,女性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完全消除性别歧视,男性依然占有很多优势,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依然存在“玻璃天花板”等问题。
所谓的“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实际上是从“只有工作的女性才是有价值的女性”这样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家庭才是女性最适合待的地方”。
实际上,究竟是学得好、干得好更好,还是嫁得好更好,这种比较本身就有问题。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是给女性更多元的选择,女性可以选择学得好、干得好,也可以选择嫁得好。总有人希望以家庭为重,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保障那些选择做全职太太的女性的权利和利益;总有人觉得事业更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她在工作和家庭中面临的双重负担,提供更友好的性别发展环境。
干得好和嫁得好都是好的,两者之间不应该存在非此即彼,只能有一种的选择。国家和社会应该提供更为多元的制度环境,让女性不再做那么艰难的选择题。
女物网( www.nvwu.com)投稿文章,合作媒体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合作媒体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联系电话:020-3873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