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包办时代 包办的不只是婚姻

2015/6/19 12:32:29 作者:H1-yanyu 来源:女物情感网
父母包办一直是中国家庭绕不开的话题。与传统的包办相比,现代的包办更细化,更多元化。传统社会中,包办主要发生在择偶和婚配领域。现在包办的内容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观点聚集

你怎么看待包办?
最具解构精神的回答:“包办”就是“拼爹”。重量级老爹,包办学业、事业、别墅、豪车、美女太太(说不定还有嫩模、女明星);轻重量级老爹,包办学业、事业、公寓、10万左右代步车;轻量级老爹,包办各种首付以及带孩子、干家务;没量级老爹,把孩子送进大学校门时,带着欣慰与愧疚的表情说:“孩子,以后全靠你自己了。”
最直观形象的回答:包办就是: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最具苦逼气质的回答:我是自力更生的那一群,但我不想骄傲。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说:请给我一对可以包办我一切的父母。这样,不会等到我高中快毕业,他们连班主任姓啥名啥都不知道;不会放弃心爱的专业,听说某学校的某专业不用交学费,就毅然决然地去了;不会免费实习了半年多,才终于换来了一份工作;结婚时,可以穿婚纱;买房时,不用愁首付。
你能接受的包办有哪些?为什么?
最无厘头的回答:特殊时期,可以接受父母扮演私家侦探,监控一下男朋友(或者老公)。
最具群众基础的回答:坦白地说,很希望父母包办一下“房子”问题。不然如我等普通上班族,估计等到需要买墓地的时候,才能在城里买得起一套房。
最具屌丝气质的回答:单身32年了,希望父母能多给我介绍几个对象,可以挑选一下,省得上什么《非诚勿扰》了。
最分裂的回答:我不喜欢父母全盘包办,但希望关键时候他们能帮我一把。比如说,找工作时,帮忙制造一些机会。结婚买房子首付不够,帮我凑点。退休了,到我家帮我带带孩子,做做家务,肯定比请保姆要放心(O M G,其实差不多都包圆了)。
你不能接受的包办有哪些?为什么?
最叛逆的回答:不要跟我说,别吃零食,别打架,别跟男孩子跑回家;不要跟我说,学艺术穷光蛋,学金融铁饭碗。我啥都不想被包办,我喜欢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尝试有失败,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最诗意的回答:爱情据说不靠谱,但是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走在街上,遇到一个让我感觉像是“被36伏的弱电,一击而中”的人,然后从此和她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啥都可以包办,但不要包办我的女人!
最具参考意义的回答:我可以接受物质层面的包办,但不能接受精神层面的包办,比如说学业、事业、爱情和婚姻等。
专家把脉
“包办”是现在畸形社会在家庭生活上的折射
包办问题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因素,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大多视子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家族的血脉,认为儿女的一生是连接着他们的前辈和先祖的,所以子女一生的走向不仅仅是子女自身的问题,还关乎父辈的尊严和家族的名誉,因此望子成龙成了中国家长们共有的情结。现代社会“包办”之风越演越烈,“包办”之事也千奇百怪,无孔不入,大到孩子的人生走向,小到孩子的穿衣、择校,几乎家人能替孩子想到的都有被“包办”的可能,这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二人必定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没有家庭助力,单凭孩子一人努力,收效甚微。
“包办”,使得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之间产生了攀比之风,“拼爹”等社会现象应运而生,人与人之间因为爹妈的社会地位不同产生分化。其次,“包办”直接削弱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增强了他们的依赖感,这样不断发展下去,会导致整个国民性的扭曲。在经济发展上,“包办”使得整个经济产业发展失衡,当下“包办”最为常见的就是替孩子买房,这样的提前消费从侧面加重了房地产业的畸形增长。对于被“包办”的一代来说,不管是出于主动、被动,还是无所谓的态度,“包办”都会对他们自我生存和独立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社会老是抱怨“年轻人大部分不能吃苦”,但何尝不是父母管的太多。无孔不入的“包办”,造成现在社会的青年人群体受挫力下降,抗压力减弱,真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解决“包办”问题,要求父母有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更成熟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对社会提出了问题和挑战,要从根本上解决“包办”问题,需要政府提高社会保障,完善社保体系,最重要的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让一个家庭的希望不要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
给孩子断奶,须从家庭教育入手
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出发点无可厚非,都是以爱的名义帮助孩子,但包办背后的原因和包办的影响却值得反思。父母对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包办表现为剥夺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而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对生活方面的包办表现为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尊重孩子对服装、饮食、读书、交友等方面的选择。包办的原因,一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父母希望通过“包办”来让孩子集中精力于学习,能够考高分,进入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父母对于孩子成长关键性因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隔代抚养,祖辈认识不到孩子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包办就意味着替代,替代就意味着剥夺,剥夺就是一种心理伤害,伤害了孩子心理发展中的自主性,人类的学习除了模仿、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还要通过试错来学习。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信心主要靠自主完成某些事情获得,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把独立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获得健全的人格自信地面对人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断奶”。教育的包办,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投入到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过早地感受压力,失去了本该愉快成长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以及压抑的童年期望,本身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或一种性格缺陷的原因。而一旦“被包办一族”脱离父母走进大学,不仅将面临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丧失,而且面临独立生活后理想的幻灭,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产生无意义、无兴趣、无理想、抑郁和网瘾等。走上社会后,从事业到置业,再到婚姻,都无法“断奶”。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即使是此次调查中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包办买房、买车”,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没有好处的。父母插手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缓解生活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缺乏事业动力。而在被“包办”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通过习得父母的教育方式,继续甚至变本加厉地“包办”自己的下一代,或深受父母“包办”迫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后代的教育采取放养的方式。
怎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长大后“不啃老”。所谓的“教”,是指言传身教,不只是指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身心发展。建立健全孩子人格,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启发他们去热爱生活和世界。所谓的“育”,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可以独立发展的环境,不要剥夺孩子独立体验生活的机会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53%的受访者认可包办或者部分包办,28%的受访者希望父母全部或者部分包办自己的人生。但在101位受访者当中,接近47%表示父母部分或者全盘包办了自己的未来,但仅有43%的受访者表示会全部或者部分包办自己孩子的未来。在可接受的包办和不可接受的包办的具体项目上,受访者接受度最高的是“买房买车”,其次是日常生活和第三代养育,再次是事业和学业,接受度最低是婚姻,另有近17%的受访者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包办。
父母主观意愿上不希望孩子走弯路,社会压力过大以及对孩子溺爱,被认为是导致当下“包办”普遍的主因。关于包办的利弊之争,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婚姻”包办是最不可取的,其次是第三代养育,但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帮助孩子“买房买车”利大于弊。近39%的受访者希望,父母以商量和建议的方式参与子女的未来会更有帮助,近29%的受访者认为“包办”本身的利弊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努力。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