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角度分析,来自于家庭或家族中男性角色缺失,男孩在妈妈、姐姐、姑姑、阿姨等女性圈中长大,或男性气质遭遇挫败(挫败指父辈男性气质被创伤事件削弱,并失去对男孩的正性影响)。来自与环境、传媒及社会文化影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角色混乱与探索自我的高峰期,他们往往会在着装、行为语言甚至心灵上,模仿自己所追随的偶像以得到自我角色满足感,更能获取异性或同伴的关注。双性取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真正的双性取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过去对性取向的决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种情况下,一个人当仅当他们进行了同性性行为,就被认为是同性恋;但是有时一个人可以偶尔进行同性性行为,但在取向上仍被认为是异性恋者。一般认为,性取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取向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