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剩男剩女的增多,相亲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火热,并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广受推崇。然而,相亲并非是最近几年才流行的婚俗,中国的相亲文化其实颇有渊源。
相亲礼俗起源于择婿。父亲看到某个青年男子各方面条件不错,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便主动谈及婚事。春秋战国时,史书开始载有择婿之事。到了汉魏六朝,择婿礼俗十分盛行。汉高祖刘邦即是吕后父亲吕公亲自挑选的女婿。宋时《梦梁录》中亦有相亲方面的记载。这些阶段的“相亲”,一般指男女双方家长相见,并未说是否相看婚姻当事人。
到了明清时,相亲则是专指相看当事人。相看未来的女婿,女家多是由父亲出面;相看未来的儿媳,男家多是由母亲前往,这样相看也较为方便,也有委托媒人或至亲去相亲的。相看时男女当事人有时知情,有时不知情,这要看父母是否开明。
上海开埠后,对旧有习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定地点,互看人选。另外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可称为“相亲”。双方相看满意后,还要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