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尽管当今随着技术发展这些物资的价格相比当年已大幅下降,但想要维持相关活动对于普通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若非“居家就业者”或家境殷实且家人十分支持,足不出户也是难以为继的。
虽然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宅女”的日常活动越来越多的要依靠互联网和家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使得其留在家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要高于一般大众,而这种表象给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一般大众或多或少留下了“‘宅’就是讨厌出门”的印象。但这一生活状态上的表象并不能成为判断“宅”的标准,“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技术条件下均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但“宅”另有普遍适用的共同特征。
尽管“御宅”一词其日文汉字有“宅”这个字,但这个词所指代的是“您”或“您家”,更完整的将是“您家的人”,是一种人称代词,一种敬语。而汉语中原本“宅”只用于指代“住宅”这个物,这种语言环境差异,正是华语圈对指代人的“宅”出现概念混乱的根源。
宅女与御宅女
在华语媒体上被称为“宅女”的人,实际常是一些“家里蹲”(又称“隐蔽青年”),此外还有一些属于"尼特族"(NEET),以及一些“居家就业者”(SOHO族),无论“家里蹲”和“尼特族”或“SOHO族”都不是“宅“或”御宅”,这本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但在御宅文化(简称“宅文化”)流传到中国之后,御宅文化被大众误以为“住宅文化”(御宅族对这种说法很排斥,因为这种说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御宅都被认为是家里蹲而不被理解),从而导致错将宅女与与宅女相混淆。
华语圈本没有“御宅”这一概念,然而最初传入时这一词又常被简化为“宅”,不负责任的大众媒体更在没有考据的情况下将这一本质上的舶来词与华语中住宅的“宅”相混淆并加以扭曲宣传,从而导致不明真相的大众跟随不负责任的大众媒体以讹传讹,将“家里蹲”与“御宅”划为一类。由此而引申而出了“宅在家”或“跟家宅着”、“我在家宅了多久多久…”以及“反宅族”等不当使用,“宅”一词在华语圈被延伸为完全不同的概念,且已被广泛使用。
另外一些媒体把御宅族与尼特族(NEET)混淆,将“因为找不到工作从而待业在家”的群体(多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称之为“宅”,并将其视为一种病态,但是这类情况本应称之为尼特族。
也有媒体将一些足不出户在家工作赚钱的人称作“宅女”,这些人借助互联网办公,在自己的住宅内建立小型办公室,甚至建立并经营企业。虽然这些事情实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才得以实现,但实际上这种理念早在1957年已被提出。采取这种工作方式的人一般并不应该被称作“宅女”,他们另有属于自己的称呼——“SOHO族”(居家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