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著书还原草根抗战英雄 网上点击量超40万

2010/10/27 5:49:1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更多的是无名英雄浴血奋战,他们像倔强的野草,前仆后继。马学猛介绍说,沧州是连接河北和山东的军事要地,在历次日军大扫荡中,都难逃劫难,百姓流离失所,伤亡惨重。

  本报驻沧州记者 张汇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更多的是无名英雄浴血奋战,他们像倔强的野草,前仆后继。而在沧州大地上,平地一吼的血性男儿,自发组织抗日救国军,捍卫家乡。近段时期,一部红色小说《血色教导旅》在网上火了起来,其作者是沧州人马学猛,作品一半源于地方党史、一半源于老人回忆,反映了1937年沧州沦陷到1947年沧州解放,津南鲁北一带的历史全景,以平民视角还原了英雄本色。

  1

  留住乡土英雄的历史

  提起沧州的抗日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本斋、黄骅等英雄的名字,但是在沧州大地上,从1937年9月日本人占领沧州,到1948年6月沧州解放的10年间,最早的抗日队伍是由当地的普通百姓组成的,他们从沧州盐山出发,走上了自发救亡的道路。最初,这支队伍中的成员鱼龙混杂,甚至有土匪,他们经历了大大小小战斗的洗礼,逐渐淘汰了其中的投机分子,存留下解救民族危亡的精锐之师,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收编,成为我军115师第六教导旅的一部分。这支队伍始终活跃在沧州、山东等地,是冀鲁边区的主力。抗日烈士黄骅曾担任这个旅的副旅长,并在任职期间被叛徒杀害。大部分战士默默无闻,不被所知。这支队伍的成长,映射出本土人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奋起自救的真实历史。

  沧州这段鲜为人知的地方革命史,在沧州人马学猛的心里不断翻滚,他被先人的草根精神所震撼,也为先辈们坚忍不拔、勇于牺牲所感动。他决定要让更多人了解他们,记住他们。

  2

  听着革命故事成长

  今年35岁的马学猛是沧州市第13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对革命题材的热爱,源于他自小的耳濡目染。马学猛的姥爷是当年解放沧州时的一名排长。“在一次战斗中,一位政治部主任受伤,战士们想强行把他拖回后方,他却爬出阵地,用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暗堡。由于目标暴露,他被乱枪打死。”“解放沧州那天,战斗非常激烈,第二天,解放军进了城,运河的水都成了红色,人们喝水,先滤掉其中的肉,再滤掉血色。”马学猛听得入神,经常追着问“后来呢?”

  马学猛的岳母是一位地道的老沧州。作为普通平民,她经历了日本人占领沧州到沧州解放的全过程。“1937年秋后,日本人一占领沧州就打开了河口,水把全村都淹了,人只好牵着牛躲到高土坡上去,没吃的就把牛杀了。后来,不得已吃一种土,吃了土的人肚子肿得老大,拉不出屎来,死了大半。”岳母还讲,“解放沧州那天,大炮响了一夜,我就坐在屋子里抱着我侄子,心想,死就死了,活着就捡了便宜,想着竟睡着了。第二天,进城的解放军来到家里,发现窗台下有一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头,我们真是命大啊。”

  故事讲多了,马学猛常常一边听,一边零零星星记录下来,并渐渐对此入了迷。工作之余,他开始到处搜集有关沧州革命史的资料,到图书馆、档案馆,到街头书摊上寻找,寻访编写革命史的老专家,渐渐地,沧州革命史便有血有肉地铺展在他的眼前。

  3

  红色小说网上受热捧

  从2005年开始,马学猛利用暑假开始创作,要把这段历史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

  马学猛介绍说,沧州是连接河北和山东的军事要地,在历次日军大扫荡中,都难逃劫难,百姓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语言生动,从平民角度反映了大难之时沧州之乱。忍无可忍,几个血性青年农民用镰刀、铡刀片、土枪等与南下日军拼命,三三两两的队伍,在抗日大旗下,聚合成几百人的队伍。在围剿中,各路抗日游杂武装遭到灭顶之灾,保存下来的力量整编入解放军,汇入打响解放沧州之战……

  今年“十一”前夕,40万字的小说《血色教导旅》(原名《劲草好汉拔》)定稿,并陆续在网上受到了好评。目前,他的小说在新浪读书频道登载,点击率已超过40万。

  许多网友看完作品后感慨良久。网友“铁血之上将”说,中国农民虽然只有大刀、锄头等落后武器,但是敢于抗争,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团结。一位沧州人说,这是沧州版的“亮剑”。

  马学猛希望这个小说能出版,或者拍成影视作品,让更多人读懂当年先烈们爱国爱家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