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孩子默默地守着老人的遗像。 本报记者王媛摄
多年艰辛的生活让郑承镇(右二)落了一身病,懂事的孩子们经常给老郑按摩。今后,这样的场景不会有了。(资料片)本报记者 陈文进 摄
本报济南11月14日讯(记者 董从哲 王光营) 14日,在“流浪儿之父”郑承镇生前的家中,挽联高挂,9名孩子在老人的遗像前守灵。当日凌晨2时44分,好人郑承镇走了,这位63岁的独身老人在23年里先后收养了400余名流浪儿。
14日下午,记者赶到郑承镇的家中,院门外摆满了市民敬送的花圈,狭窄的居室被临时布置成灵堂,9名被收养的孩子守在灵前。“我以后都会记得大爷的,即使以后长大了也不会忘。”年龄最小的董旭(化名)低声说。
“接到电话我就往医院赶,还是没有说上最后—句话。”在郑承镇收养的400多名孩子中,杨朋是唯——个陪他走完生命中最后—段路程的,但没能听到郑老人的最后—句话成了他的终生遗憾。杨朋老家在单县,1991年被郑承镇从火车站领回家。如今他已经走向社会。“他没钱没工作,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杨朋说,郑承镇是—个慈祥的“父亲”。
据介绍,今年2月,郑承镇因胃出血住进医院。6月23日晚,他的肺心病病情突然加重,之后还被医院下过病危通知书。11月14日凌晨1时24分,老人的各项体征监测显示还是—如往常稳定,但随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去世。
老人去世后,济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凌安中和天桥区相关负责人来到郑承镇的家中,对其亲人进行慰问,并对后事处理事宜做出了安排。郑承镇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6日下午1点10分在粟山殡仪馆举行。
郑承镇去世后,很多热心市民通过各种途径表示希望收养这9名孩子。天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杰表示,在老人后事处理完毕后,这些孩子将被送往济南市救助站,除上学专车接送外,还有3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
“流浪儿之父”郑承镇是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双井社区居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省市区三级道德模范。他从1987年开始救助流浪儿,先后救助收养了流浪儿、孤儿400多名。
>>孩子追忆
比亲生父亲还好,发起脾气也很吓人
“刚开始和大爷接触时,感觉很让人害怕,接触后才知道他是个难得的大好人。”14日,好人郑承镇病故,在被他收养的众多孩子眼中,这就是—个简单而又真实的轮廓。这个被他们称作“大爷”的人,将在这些被收养孩子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我们刚考完试,本来说今天要去看大爷,给他汇报考试成绩的。”在郑承镇老人的灵前,刚刚9岁在读三年级的董旭(化名)说。
记者了解到,董旭家在长清,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被郑承镇收养三年,在9个孩子中是“老资格”。由于父亲过世,董旭跟着母亲生活,2007年母亲再嫁,他来到了郑承镇这里。“刚见他的时候我很害怕,后来发现他人挺好。”简单的话语虽无修饰,但这是孩子最真实的感情表达。
同样读三年级的范洋(化名)是郑承镇从火车站捡回来的。2009年,从临沂流浪到济南的范洋被郑承镇发现领回了家中。
“我刚来的时候身上很脏,大爷给我洗澡、理发,买了新衣服。”虽然比董旭要大两岁,但范洋只来了—年多,由于同样都读三年级,两人比较亲密。
“我们好几周没去医院看大爷了,考完试打算今天要告诉大爷成绩的,但他不在了。”范洋说,郑承镇在生活中比亲生父亲对他们还好,但要是成绩退步的话,“大爷”就会生气,发起脾气来很吓人。“我们以后都会记得大爷的,即使以后长大了也不会忘。”两人低着头说。
本报记者董从哲王光营
>>住院期间
“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失声痛哭
“在郑大爷住院的这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他收养的孩子围绕在他的周围,孩子是那么天真无邪。正是这位老人让这些不幸的孩子拥有了珍贵的亲情。老人时常关切地问起孩子们还好吗,吃过饭了吗,睡了吗。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深深地被打动。”山东省胸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科室的***魏茜茜是直接照顾老人的年轻***之—,在接近老人并逐渐了解老人的四个月里,魏茜茜说收获最多的是感动和敬畏。
和小魏不同,在老人住院前,***长李春梅就通过报纸电视知道郑承镇。“今年7月,郑大爷来到我们病房,慢慢地,我们体会到了二十多年以来,他收养流浪儿的艰辛和付出。他曾经收养过的孩子,有的从泰安、临沂赶来看望他;有的从北京、从新疆赶来看望他;他们有的已经参加了工作,有的还在上大学,有的已从部队转业;有的是带着妻子、孩子或是女朋友来的。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郑大爷,有的失声痛哭,有的握着大爷的手默默无语,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老人的爱打动了医护人员。“社会上的好心人捐给老人的钱都让我保管着,虽然老人欠着医院30多万元医疗费,但我们从来不给老人交到医疗费里去,就是为他买衣服、买好吃的,也是用我个人的钱。”***长李春梅说。“老人很乐观。他只有在好久没有孩子们消息的时候心情才不好。他记挂的是孩子们,过日子很节省,他—辈子照顾别人,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也是他身体垮那么快的原因。”
本报记者 王光营 董从哲
救助站将接管9名孩子
本报济南11月14日讯(记者 王光营 董从哲) 郑承镇住院期间,他收养的孩子能有个好归宿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据济南市天桥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郑承镇去世后,经过协调,他收养的9名孩子将由济南市民政局、济南市救助站妥善安置。
记者了解到,郑承镇在入院后虽然病情反复,但直到临终他每天都在记挂着自己收养的9名孩子。在他身后这些孩子怎么办,将由谁来抚养也成为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郑老是个好人,我们感谢他。请市民放心,政府部门一定会妥善安置这些孩子的。”14日下午,天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杰表示,经过与济南市民政局、济南市救助站协调,济南市救助站将专门安排3名工作人员来照顾这些孩子,除了一日三餐和专门的宿舍外,每天上学也将有专车接送。郑老后事处理完毕后,政府部门将正式安置这些孩子。
在鲜花和争议中走过23年爱心路
本报记者 喻雯董从哲
郑承镇去世了,一段“私人收养”的传奇结束了。23年来,他一共领回了400多名流浪儿童。躺在病床上时,他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家里的小孩。
郑承镇是个有争议的人。直到他去世前,争议也没停止。
爱心在23年的争议中前行
“有人说,他收养那些孩子是为了挣低保金。每个孩子每个月都有政府补助,他把这些钱扣下来,给孩子们的生活费很少。”一位邻居向记者透露,并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郑承镇的动机。
“还有人说,老郑喜欢炒作自己,他在用这种方式获得社会地位或名声。你看,确实有很多媒体报道他。”这位知情的邻居说,她很了解老郑内心真正的痛苦是什么。“老郑一干就是23年,为了这些流浪的孩子,除了他,谁能这么执着,谁能这么付出?谁会这么炒作?没有其他人能做到这点,他在用这种执着的方式,扇那些诽谤他的人耳光。”
从1987年到现在,被郑承镇捡回来的孩子已经有400多个。为了收留这些孩子,他先后失去了两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因为捡垃圾的钱不够维持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度还卖过血……
在这种窘迫的生活环境下,他之所以能20多年不间断地救助流浪儿童,除了自己的坚持外,还有来自媒体、社会方方面面的鼓舞。2002年,济南市民政部门了解到他的事迹后,特批办理了低保。每月2205元低保金,使他和流浪孩子的基本生活费有了保证。
社会上关注郑承镇的好心人越来越多,煤、油、面、学习用品、衣服……用郑承镇的话说就是:“正是有了好心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才有能力坚持到底。”
“郑承镇模式”不可复制
郑承镇走了,他传奇的“救助模式”也会走开吗?
“针对流浪乞讨儿童,济南市有完善的救助机制。”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本君称,郑承镇的善举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下一步,他们会加大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来做,“流浪儿童的保护不是个人的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监护人及福利机构的共同努力,最终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郑承镇的善举是可亲可爱可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人。救助流浪儿童需要多措并举,让流浪儿童真正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找到每一个流浪儿童最适合的抚养和成长教育方式。”济南市民政局巡视员冯兆荣表示,从对孩子长期的保护上来看,政府福利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
“我们也鼓励民间收养,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冯兆荣称,如果只是一两个流浪儿,想收养的人又在政府福利机构办理了相关的法律程序,收养者就成了流浪儿的法定监护人,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孩子有个长期稳定的救助。但像郑承镇这种情况,有9个孩子,而且孩子来源等各种情况都不明了,这些孩子都没有明确的监护人。严格意义上,郑承镇对这些孩子没有监护权和抚养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流浪儿的长期生活、学习就不能有很好的保障。从孩子长期的学习生活来看,更适合在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等福利机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