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对无证行医点进行取缔
□晚报记者 王翔 报道
随着嘉定区看守所大门的关闭,无证行医者彭某被公安部门正式刑事拘留,等待她的将是法律以“非法行医罪”对她的刑事判决。据嘉定区卫生监督所负责人介绍,针对辖区内无证非法行医分布广、回潮率高、手段隐蔽、多样化等特点,卫生监督所成立了5个执法中队,分片包干,只要一个举报电话,执法中队就会出动将市民举报落到实处。
“钉子户”被移送法办
近期,执法人员在***的配合下,在区内某镇一间民房内,将正在给患者非法诊治的顽固行医者彭某抓获。
据了解,彭某是一名屡次被查但屡教不改的非法行医 “钉子户”。在2008年至2009年中,彭某因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开展医疗执业活动,两次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2009年,彭某还曾因严重阻碍卫生监督人员执法、暴力抗法被嘉定区公安分局处以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
彭某受处罚后仍不思悔改,继续从事非法行医活动,方式更加隐蔽,屡屡变换非法行医地点。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将彭某行医的情况摸清,在人证、物证齐全的情况下,协助公安***对彭某实行了抓捕。
对区域内屡教不改、受到两次以上处罚后仍继续非法行医的 “钉子户”,嘉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通过联合执法、行刑衔接等工作举措,今年先后将8名因多次非法行医涉嫌犯罪的人员依法移送公安部门刑事处理,目前,已有3人分别被判处7至10个月的有期徒刑,对无证行医者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取缔非法行医311起
记者了解到,为了打击非法行医、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的规范有序,在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区卫生局不断完善“打非行动方案”,加强了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起了打击非法行医长效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嘉定区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仅在今年1至10月期间,嘉定区打击无证行医共出动各类执法人员1037人次,检查无证行医点805户次,查实取缔无证行医311起,没收诊疗器械1132件,药品454箱,实施行政处罚102起,刑事立案8起,其中已刑事判刑3人。
据悉,为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接生等医疗行为,区卫生局联合区计生委,与周边省市联动,已经建立了打击非法行医的常态联系,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今年已与安徽省肥西、固镇、南岭、定远、芜湖、五河、全椒等区县的计生委联合执法17次,出动各方执法人员173人次,检查无证行医点23户,先后取缔了18个从事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流动地下诊所,形成了严打高压态势。
设立热线奖励举报人
嘉定区率先提出并构筑“打非”三级组织、四级网络,全区已经形式了由社区综合协管员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随时开展排摸,信息逐级上报至区卫监所,使无证行医处于可控状态。
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每月组织开展区镇联合执法,实现了区镇联动、共同管理的“打非”格局;为了充分发挥全市卫生监督整体资源优势,对边界不清、信息不畅、责任不明的区区交界处实现非法行医监管无缝衔接,建立了打击无证行医的区域联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综合整治局面。
从2006年起,嘉定区在全市首先创立了非法行医有奖举报制度,热线号码为69530270,并实行24小时值班,以便于及时有效开展取缔行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至10月份,举报热线共接到无证行医举报214件,查实取缔后奖励举报人79人次,为全区的无证行医取缔行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引导务工者正规就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这些农民工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异地结算机制并未形成,加上自身法制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贪图方便,一旦生病,就到附近的“黑诊所”看病,为“黑诊所”的存在提供了市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黑诊所”看病的人员大多是外来务工者。
来自河南的打工者张志平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乡,只要不是生大病,发烧感冒就是到这种规模的小诊所看病;对于到“黑诊所”就医的安全性,张志平坦言有些不放心,但他同时表示,由于“黑诊所”多是老乡开设,老乡之间的“面子”抹不开。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被查处的“黑诊所”中,前往就医的顾客,外来务工者占到了99%以上。
嘉定区卫监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从源头上根治“黑诊所”,嘉定区率先试点,建立了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顺产只要收取800元。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区域江桥镇,去年就推出了针对外来孕妇的特殊医疗服务,由各村、社区负责进行流动人口怀孕妇女的排摸并全程跟踪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怀孕妇女B超免费措施。凡外来流动人口怀孕妇女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在该镇办理的居住证),在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登记后实施首次B超免费的体检待遇。
同时,江桥镇还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前来就医的外来务工者实行就医优惠政策,由地方政府提供经济保障,使外来务工者可以享受与当地村民减免门诊诊疗费的同等待遇,在配药时,部分常用药品对外来务工者实行“零差价”,给外来务工者带来真实惠,逐步引导流动人口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彻底斩断非法行医者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