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车司机被媒体曝光后冒充乘客欲打记者

2010/11/19 9:17: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记者到现场发现,举报人并不是乘客,而是一名黑头车车主。我被黑头车主打了”  举报电话是9点多打过来的,来电人自称姓罗,说是在柳荫塘坐黑头车被打了。”  这位负责人介绍,每次调查黑头车的时候,乘客总是不愿意配合,运管处也很无奈。

晨报图形 孙伟

晨报图形 孙伟

  “是晨报的记者吗?我在柳荫塘这边坐黑头车,被他们打得头破血流,你快过来看看啊。”11月18日9点多,记者接到一名男子的电话。他所说的柳荫塘黑头车,本报17日A15版《上了黑头车不加钱就打人?》曾做过相关报道。难道又有乘客被打?

  记者到现场发现,举报人并不是乘客,而是一名黑头车车主。他想把记者骗去,狠狠地教训一顿。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上午后,记者把情况反映给运管处,他们的答复仍然是“这个我们也没办法”。

  求助

  “记者吗?我被黑头车主打了”

  举报电话是9点多打过来的,来电人自称姓罗,说是在柳荫塘坐黑头车被打了。“这里的黑头车好狠啊,你快来帮帮忙吧,他们把我打得头破血流。”电话中,罗某说话很仓促,急切地希望记者能尽快前往。

  11月17日,本报曾对柳荫塘的黑头车漫天要价做过相关报道。难道这些黑头车现在变本加厉了?挂断电话,记者第一反应是立刻赶往现场。可走到公交站牌,准备上车时,便觉得事情异常蹊跷。举报人被打得这般严重,为什么不先去找医院或者报警?

  莫非举报人不是乘客,而是黑头车车主?带着疑问,记者回拨了罗某的电话。“你快来吧,我正在找目击证人呢。”电话那头,他不愿回答问题,却总是劝记者快点过去。

  虽然带着怀疑,可担心真有市民被打,记者还是决定前去一探究竟。考虑到安全因素,记者并没有孤身行动,而是和一名同事一同兵分两路前往。

  现场

  被打是假,想打记者是真

  10点多,记者乘坐公交车到达了柳荫塘站牌。刚下车,便有不少中年男子热情地拥上来。“到大兴镇啦,三块钱一个人喽。”黑头车车主们还是在招呼着生意。

  简单地扫了一下现场,并没有看到打斗的痕迹,也没有血迹。按照事先商量好的,一名记者给投诉人打了电话,另一位记者则在外围查看,准备随时救援。

  在站台往东的一块空地上,记者给罗某打了一个电话,说已经到了。“好,我马上到,开车过去。”记者听到他这样说,便知情况不妙,正准备走开,一辆银灰色面包车已经开了过来。

  “你就是曝光我们的记者吧?来,到车上我和你说。”此人正是打电话的罗某,中等身材,剃着平头,穿着红色的外套。他没有头破血流,而是怒睁着双眼,朝记者大声地喧嚷。考虑到安全因素,记者并没有上车,后撤几步,不想后面堵上了两个中年男子,退路没有了。

  罗某从车上跳下来,大声地对记者说:“你的报道让我们生意很难做,你想怎么办?”正说着,周围的黑头车车主都围上来了,粗略估计也有十几个人。他们围着记者,你一句,我一句,不停地抱怨。慢慢地,便有一两个男子开始骂了起来。

  “我XX抽死你!”罗某忍不住了,说着就抡起袖子冲记者来了。在这紧急时刻,一名同伴上前拉住了他,使了一个眼色。罗某被拉下去了,还是在大声地骂着。

  有的车主在叫骂,也有的在诉苦。“我们做生意也不容易,一天百八十块的,也是养家糊口。”一名约40岁的车主凑上前说,现在他们的生意已经冷淡多了。

  整整20分钟,这群人一直围着记者说,也没有招呼生意。一起赶往的同事,打来了一个电话,记者借故离开了。

  运管处

  调查取证难度大,没好办法

  当天下午,记者再次和合肥市运管处取得联系。在听取详细介绍后,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会让相关部门前去调查。“不过取证的难度比较大。”

  这位负责人介绍,每次调查黑头车的时候,乘客总是不愿意配合,运管处也很无奈。“没有这些车,市民上班不方便。可他们又总是非法营运,而且经常漫天要价。”

  难道因为修路,居民便非得乘坐这些黑头车吗?“现在确实没有啥好办法。”运管处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记者手记

  柳荫塘的黑头车司机为什么这样猖狂?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有市场需求。修路,没车,黑车当道,如果取缔了就无车可乘……这一切看似合理的解释,让合裕路柳荫塘变成了黑头车盛行的据点。原本一块钱的路费,就这样涨成三块、五块甚至十几块。

  他们可以骗记者过去,甚至想对记者动手,对其他乘客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可相关部门却表示,在调查黑头车非法营运时,乘客总是不愿配合。这其中是不是包含了两层因素,不敢和不愿呢?不敢,是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蛮横黑头车主的一种忍让,而不愿,恐怕是黑头车被取缔后,又要面对无车可乘的局面吧。

  修路,本是好事。可过程中能不能给居民提供更多方便呢?相关部门为何不能彻底解决黑头车的问题,再调派相关车辆前来“摆渡”市民?这个小小的问题也许非常值得思考。

  本报记者 方彭 见习记者 孙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