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母亲因生活琐事打伤丈夫后砍死1岁儿子

2010/11/24 12:37:1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今年10月21日,对于在新郑打工的漯河小伙张淼(化名)来说,绝对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由于要照顾瑶瑶,王敏无法出去工作,家中花费只靠张淼当保安挣的不足千元月薪来维持,时常捉襟见肘。

  □记者 康锦 通讯员 樊思博

  今年10月21日,对于在新郑打工的漯河小伙张淼(化名)来说,绝对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当天,他的妻子、24岁的王敏(化名),杀死了1岁多的儿子。

  杀子后,王敏还试图自杀。她被救活后,这起惊天血案才得以***大白。而这起“子死母重伤”事件的起因竟是家庭琐事。

  昨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王敏被新郑市检察院批捕。

  案件回放:

  出租屋内母子倒在血泊中

  10月21日,张淼捂着血流不止的头部,匆匆赶到岳父家中“搬救兵”——因为和妻子王敏生气,他想让岳父、岳母过去帮忙劝说王敏。说完,张淼去诊所包扎伤口。

  两位老人很快出发,但当他们来到新郑市裴大户寨女儿租住的出租屋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女儿王敏和外孙瑶瑶(化名)双双倒在血泊里,奄奄一息,旁边还有菜刀……

  王敏的父亲拨打了120,救护人员赶到后,将王敏和瑶瑶接往医院抢救。随后赶来的房东拨打了110。张淼包扎完伤口返回后,被警方控制。

  由于伤势过重,瑶瑶不治而亡。而颈部、手腕有多处刀伤的王敏,被送至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

  10月22日,本报在A13版报道了这起子死母重伤的人间惨剧。按照警方当时的判断,张淼有重大作案嫌疑。

  爱

  相恋两年 打工仔俘获女子芳心

  然而,几天后,随着王敏被成功救活以及警方侦查的推进,案件的***逐渐明晰,凶手竟是王敏,她打伤丈夫后,用菜刀杀死儿子,又试图自杀。

  一个80后母亲,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孩子?这一切,要从5年前说起。

  2005年,当时还不满20岁的王敏,结识了来新郑打工的张淼,两人很快相爱。张淼很体贴、勤劳,而且有上进心。

  2007年10月,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生活幸福。

  恨

  因钱生隙 心里埋下“仇恨”种子

  2007年年底,张淼带王敏回到漯河农村老家。那里的条件让王敏觉得不如新郑,公公婆婆也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宠爱自己。当初结婚时的一桩“旧事”,也让王敏觉得“心中添堵”。

  当时,王敏的母亲给女儿陪送了1000元钱“压箱底”,按照当地的风俗,到男方家后,男方应“翻箱”贴给小两口2000元礼金,但这笔钱,张淼的父母一直没有支付。“隔阂”渐渐在王敏心中埋下。

  2009年初,王敏生下儿子瑶瑶。摆满月酒时,张淼的父母没出钱,王敏的娘家付了摆酒的钱,王敏与婆家的积怨更深。

  由于要照顾瑶瑶,王敏无法出去工作,家中花费只靠张淼当保安挣的不足千元月薪来维持,时常捉襟见肘。

  而事实上,张淼家因为两年接连办了多场喜事,也确实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贴补他们。王敏开始埋怨张淼。

  祸

  一时糊涂 80后母亲砍杀儿子

  今年10月21日下午,天气阴沉。张淼早早回到租住处,发现儿子因为尿裤躺在床上哇哇地哭,妻子王敏坐在一边生闷气。张淼很快明白妻子生气是因为家里没有兑现给孩子做新衣服的承诺,他赶紧向妻子赔笑脸,并准备拉上妻子出门给瑶瑶买奶粉。孰料,妻子王敏在听到丈夫表态不打算向公婆要钱给孩子买衣服和奶粉时,大为光火,她带上瑶瑶,出了家门。

  其间,王敏给公公打电话,要钱仍无果后,她生气地带着孩子回了家。到家后,她和丈夫发生了争吵。绝望之余,她跑进厨房拿起菜刀,威胁张淼向家里打电话要钱,张淼夺下菜刀,扔在地上。王敏又抡起做饭的大铁勺,锋利的勺边把张淼的头打破。捂着流血的头,张淼跑了出去,任由王敏在身后哭喊他“不要走”。

  张淼去“搬救兵”岳父岳母了,而王敏却误以为丈夫撇下了她。心灰意冷,她捡起菜刀,向哭泣的儿子砍去,然后她又砍向自己。

  10月26日,当警察再次来到医院重症监护室了解情况时,懊悔不已的王敏,对自己一时糊涂杀死儿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外音

  这个案子值得很多家庭去思考

  王敏是这起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她自然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和舆论的声讨。但是,有专家称,从现代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角度看,我们整个社会的危机干预机制、心理预防机制是不健全的,留下了遗憾。

  一个年轻的家庭,一个年幼的孩子……我们从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如何化解生活中琐碎矛盾,如何经营好家庭,如何去宽容,值得很多个家庭去思考。

  解家庭“小疙瘩”需要智慧和宽容

  现代公共卫生体制建设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健康,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在三甲以上医院设立心理门诊,在社区开展心理社工服务。

  在我们的家庭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时,我们不妨去尝试上述科学应对模式,找找专家,或者找老年人,找朋友,把“小疙瘩”及时化解,以免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