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不幸患上白血病,在苦等两年没有等到成功的骨髓配型后,于今年11月29日离开了人间。因“不忍心其他白血病患者,像女儿一样遗憾地离开人世。”近日,女孩的父母亲——一对来自寿县双桥镇二十铺村的农民夫妻李天兵和孙靳全做出一个决定:捐献他们的骨髓,救助像女儿一样的白血病患者。
10岁女儿突患绝症
李天兵和孙靳全夫妇13年前就来到淮南八公山的一家工地打工,女儿孙传琪在老家成了留守儿童。女儿上小学之后,夫妻二人很担心家中年迈的父母无法照顾好她。2006年,8岁的孙传琪被父母接到淮南明甫中学小学部上学。女儿过来后,夫妻俩身上的担子虽然重了不少,但可爱女儿的出现,家人的团圆,让这个小家庭充满了欢乐。
但在2008年11月份的一天,这一切都改变了。那天,小传琪在教室上课时,突然倒在地上,晕了过去。夫妻俩接到通知后,连忙送女儿去当地医院,在转至安徽省立医院后,经过专家确诊为慢性白血病。
听到医生的确诊后,母亲孙靳全瘫坐在地上,痛哭起来,“为什么老天爷这样对待我女儿,她才10岁啊。”10岁的小传琪虽已懂事,但并不知道这种病的严重性,她还在病床上安慰妈妈,“妈妈不哭,我很快就会好的。”听到这话,夫妻俩抱头痛哭起来。
每次希望终成失望
为了治好小传琪的病,此后两年的时间, 李天兵和孙靳全夫妻俩轮流打工为女儿治病筹钱。因治疗白血病要进行骨髓配型,只要听到任何这方面的信息,夫妻俩就充满希望,但每次都是配型不成功的失望。
面对着女儿每次问自己:“爸爸,什么时候会有叔叔阿姨帮我治病啊?”李天兵总是红着眼说:“快了,很快就会有人给你治病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传琪变得更坚强了。治病的两年时间,学校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她虽不能回学校参加考试,但她非缠着妈妈把试卷拿到医院来,做好后再让妈妈送给老师修改。
小传琪患病的两年时间内,虽然省立医院的儿科专家多次与各地红十字会联系,寻找与她配型吻合的造血干细胞,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一课难舍难分
今年10月30日,可能是感觉到自己的病情已经不能医治后,小传琪央求爸爸妈妈带自己回学校,想上最后一课。
在见到了久违的老师和同学,并得知在自己生病期间,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为她捐了近万元钱后,小传琪眼里流出了泪水,“我想你们,我多想和你们在一起。”
11月29日,小传琪慢慢地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人间。李天兵与孙靳全夫妻俩在自己租的屋子里哭了整整一夜,萦绕在他们脑中的始终是女儿最后一句话,“爸爸,两年了,为什么没有合适的骨髓呢?”
“如果能找到骨髓配型,女儿就不会离开了。”女儿的不幸成了夫妻俩心中永远的痛。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想法:捐献出自己的骨髓,救治和女儿一样的白血病患者。
女儿会为我们高兴
12月6日, 李天兵和孙靳全夫妻二人来到女儿生前就读的明甫中学小学部,将捐献骨髓的愿望告知了学校校长,希望校长能帮他们打听一下。6天后,在得知芜湖市正在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后,李天兵联系到芜湖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张魁武,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张魁武告诉记者,由于六安没有骨髓采样工作站,李天兵要到合肥、芜湖等有工作站的地方填表登记注册成为志愿者,然后抽取血样,经过实验室化验后就可以进入中华骨髓库,等待其他血液病患者进行骨髓配型。
李天兵向记者表示,他会在这两天,和妻子来合肥进行成为志愿者的填表登记,“希望我的骨髓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无数次地梦到女儿问我‘爸爸,两年了,为什么没有合适的骨髓呢?’想到这话我就揪心。”
李天兵的妻子孙靳全对记者说:“我相信,如果女儿知道我们这样做,她会很高兴的!”
本报见习记者赵乾坤
>>>延伸阅读
骨髓配型成功率较低
省骨髓库负责人张林瑞介绍,2004年2月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成立,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经有15000名志愿者的资料进入骨髓库。
“但保守估计,每年我省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有上万例。”张林瑞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但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非常低,对白血病患者来说,能找到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事,不少人因难以找到合适的供者而失去治疗机会。
如何捐献骨髓
身体状况良好,无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年龄为18~45周岁的中国公民,在亲人配偶不反对的情况下,均可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登记。但这并不代表马上就要捐献,直到有匹配的患者,才需要做下一步准备。
捐献者在捐献时完全处于清醒状态,每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总量为50毫升。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捐赠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造血细胞数量。所以,人不会感到任何不适,对供者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