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通州区台湖镇董村村民陈刚(化名)在元旦即将到来之际,给全村乡亲发过节费。他将32万元交给一位村干部,按照每位村民500元的标准发放。
据了解,61岁的陈刚是董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村内建有一个产业园区。他表示,他是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创业成功后要经常帮助村民。
■现场
32万元分发村民
昨天上午10点30分左右,董村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内挤满村民。因为座位不够,很多村民甚至站着。陈刚随后来到台前,活动室里响起掌声。
陈刚打开一个黑色皮箱,把成捆的百元钞票拿出来整齐地码放在桌子上,总共是32万元。陈刚说:“这些钱给大家,希望大家过个祥和的节日。我从小喝董村的水长大,这么多年来,父老乡亲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帮助我,只要我的企业还在一天,我就不会忘记村民,今后每年我都会发过节费给大家。”话音未落,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散会后,一位村干部负责将钱发放给每位村民。村里总共有200余户,每位村民都领到了500元的过节费。陈刚强调,只要持有该村户口,连刚出生的娃也要发。
村民张大爷对记者说:“我家四口人,领到了两千元,元旦和春节可以过得宽裕些了。”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几位村民,大家都对陈刚竖起大拇指,并表示只要村里有事,陈刚都会鼎力相助。
村民们说,去年,陈刚也给大家发了过节费,标准与今年一样。
■解释
曾被人笑称太傻
陈刚于2003年在村里建了产业园区。
园区简介上显示,目前有几十家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年产值达到3亿元。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一半的税收都来自他的园区企业。简介上还包括陈刚做过的一些善举——为了方便学生上学,他曾出资6万元买校车;村里的水井浅,他又出资13万打井;在各种抢险救灾的活动中累计捐款捐物200多万元。
对于发钱的行为是否过于高调的问题,陈刚表示,有人笑他傻,为村民花那么多钱,不会算经济账,但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在我的记忆中,不仅有创业挣来的血汗钱,也要有奉献公益事业的爱心和感动,这才是真正值得我去回味的”。
当天,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刚不愿多说,甚至表示不愿被报道。
■身世
为生计开始创业
村里的老人说,陈刚是村里引以为荣的慈善家和企业家,他的创业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71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陈刚是1949年出生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家境十分贫困,村里有不少人都帮助过陈家。因为穷,陈刚在14岁时就开始学木匠手艺,还曾在建筑工地干过活,勉强能糊口。此后,陈刚还在外地做过手表抛光生意,当时,这行还不能上个体户牌照。
张大爷说,1981年9月,陈刚回到村里,借钱干起了木材加工生意。那时,村里人的观念还很保守,要不种地要不上班,还没有人敢投资去干个体户,“很多人见陈刚干个体后都议论纷纷”。当时的村领导非常支持陈刚,想办法为陈刚解决木材来源。
起初,陈刚制作的家具都是拉到附近的集市上卖,生意非常火,总能一次性将货卖完,“那也是他的第一桶金”。1986年,陈刚就成了万元户,当时,他拿出差不多一半的家产为村里盖了所小学。此后,陈刚先后在村里建起了木器厂、造纸厂,直至在村里成立产业园区。
本报记者 韩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