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校另类的教育方式吸引了很多中国网民。邵竞 制图
□晨报记者 林颖颖 实习生 郭紫薇
看瘦削的耶鲁大学教授ShellyKagan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死亡》;与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J.Sandel一起探讨司机的选择,思考怎么做才是《公正》;聆听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无法出国门留学,能坐在家里“旁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知名教授的课程,也是人生一件快事。2010年的教育领域,边上班边“淘课”成上海白领新时尚。
这些追看国外名校名师网络公开课的上海“旁听生”,大多经历了“‘逃’课是一门必修课”的中国大学教育,如今,他们却不为学分、不为文凭,却以追看美剧般的热情,追看国外名校课程。这些课让他们醍醐灌顶:原来深邃的哲学问题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他们想大声疾呼: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中国高水准的网课?
惊呼“大学课可以这样上”
2004年至2006年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间大教室内,在一堂名为《幸福课》的选修课上,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者发问: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一连串的叩问,不仅敲击了彼时每个学生的内心,也在数年之后,通过网络,令上海小白领王一明(化名)瞬间“有种被电到的感觉”:“好像这些年的营营碌碌、茫然无措,全都在2010年被这些问题唤醒了。”王一明毕业于上海一所“211”大学,但他认为,在他的大学阶段,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提过类似的问题,以至于他一边追看着《幸福课》,一边在心里暗自惊呼:“原来大学的课,可以这样上的”。
与王一明一样,在一家民营企业就职的陈先生,2010年空闲下来最大的乐趣,就是追看网课。“一开始在朋友推荐下看,后来就迷上了。就像吃多了咸菜稀饭,突然尝到了山珍海味,不!应该说是喝到了‘心灵鸡汤’。”半年来,陈先生已经听了耶鲁大学BenPolak教授的《博弈论》、耶路大学的哲学“大仙”ShellyKagan教授的《死亡》课,以及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J.Sandel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每堂课都让他如沐甘霖,欲罢不能。
听完课再上班成新时尚
通过网络享受世界名校的课程,得益于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 ”(Open 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O.E.R的序幕,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一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取用。后来,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到免费传播公开课的行列。
但由于语言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名校的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直至2010年年初,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CD与知名美剧字幕组“人人影视”介入——前者提供课程资源和发布平台,后者负责将课程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这些课程才在都市白领中流行起来。
网上“淘课”热潮就此掀起,网友们还自发地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豆瓣资深网友“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还发起了“每天早起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天天上”小组。为了响应“早起一小时”的倡议,很多人都在凌晨五六点钟起床,听完课再去上班。
相关新闻
国内名校网课上线7年未走红
晨报记者 林颖颖 董川峰 实习生 郭紫薇 报道 早在2003年,中国教育部就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计划,将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免费向社会开放,收录的课程达20233个,包括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但这些网课并未走红,即便是在校大学生中知晓率也不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精品不精
本市某“211”高校一位教学负责人坦言,如今高校“叫好又叫座”的课程确实不多,大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类填鸭式的教育,真正有启发性的、有质量的课不多。
高校支持不够
一些高校表示,其实大学里有思想的老师并不少,但是很多老师的“潜力”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国外很多公开课都是舞台式的,教师面对的是台下上千名观众,演讲的欲望被极大激发。 “国内高校对网络课程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对教师的鼓励也不够多。 ”有高校老师表示。
教师意愿不强
复旦校方表示,其实适合网友和公众看的,可能还是一些名师的讲座,教师上课内容是否上网,要先征得教师本人的同意,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老师会在课上讲一些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表示,大学里的教授们都比较谦虚,除非是被公认为“榜样”、“经典”的课程,否则很多老师都不愿意走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