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蜗居楼道4个子女无人过问(组图)

2011/1/5 11:41: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老人的五个儿女属同父异母,老人说大儿子境况不是很好,加上他给予小儿子的较多,才来找小儿子刘成(化名)养活的。电话里,刘成向记者抱怨说,老人的大儿子刘望(化名)自从结婚以后,就没再对父母尽过赡养义务。

邻居送的饭菜很香,老人顾不得擦去嘴角的饭粒。

邻居送的饭菜很香,老人顾不得擦去嘴角的饭粒。

邻居从狭窄的过道里经过。

邻居从狭窄的过道里经过。

楼道里老人的家令人心酸。

楼道里老人的家令人心酸。

  这样的寒冷冬日,许多人都选择待在房间里。而包河苑的刘庆海老人却没那么幸运,80多岁的他住在阴暗寒冷的楼道内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更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小儿子就住在该单元楼的4楼,其余的4个子女,也没有一个来过问老人的生活。1楼的楼道和4楼的暖屋,看似只是近在咫尺,此刻却显得遥不可及。

  面对瑟瑟发抖的老父亲,小儿子只回应说儿女签过协议,父亲由大儿子赡养,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形同陌路的兄弟俩已经很久没联系了。

  凄凉现状

  寒风中,8旬老人孤独蜗居楼道内

  一张旧床,一堆破旧家什,都堆放在包河苑A区18号楼二单元的楼道里,一块红色的废旧广告条幅,是遮风的门帘。这里就是耄耋老人刘庆海寒风中临时的家。老人已经蜗居楼道近一个星期之久,儿女至今无动于衷。附近的居民看着老人可怜,为他送衣送饭。

  2011年1月4日中午,记者来到老人所在的楼道,老远就看见附近很多居民在单元门外守候。80多岁的刘庆海腿脚不是很灵便,拄着拐棍,坐在床上。老人衣衫破旧,戴着线帽和黑色围巾。

  临时的“家”里,一张床占据了楼道的大部分,只留下窄窄的过道,供人通行。床头上方,挂着一块红色广告条幅,勉强遮挡些许寒风。床上一角,放着邻居们送给老人的点心。再往上的楼梯上,摆着一些生活用品,不过都已破旧不堪。“这是老人的全部家当。”邻居们说。

  世间温情

  儿女都不管,邻居为老人端汤送饭

  老人的小儿子住在同一单元的404室,邻居们说,自从老人在楼道里“安顿”下来后,小儿子一家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如今他们都希望狠心的儿女赶紧现身。“天渐渐冷了,一直待在这里老人怎么受得了?”

  104室的刘女士,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辛酸。“他是去年刮大风的那天来的,特别冷。我们看他没地方去,就给他拉了这个帘子,能多少挡点风。”刘女士说,这样冷的天,对于80多岁的老人来说,太艰难了。“一天他跟我说自己冻了一晚,实在没法睡,我赶紧回家想办法,拉了电线出来给他插电热毯。”

  像刘女士这样热心的邻居们很多,他们每天都是你送一碗饭,我送一碗汤。说话间,另一位邻居大姐,给老人送来了饭菜。“吃吧,趁热吃。”

  不仅仅是同情老人的遭遇,更多的邻居们都是义愤填膺地谴责老人的儿女:“哪个人没有老的一天?怎么能这样对待老人,太让人寒心了!”

  艰难诉说

  “孝”字面前,钱更重要,其他不算啥

  说起为什么住在楼道里,刘庆海老人口齿不是很清楚,从他模模糊糊的话语里,记者只能听见一个“钱”字。老人曾经做过多年生意,积攒了不少家当。“哎,年轻的时候赚钱很多,老了竟落到这个地步!”听到邻居的慨叹,老人尴尬地笑着。

  老人的五个儿女属同父异母,老人说大儿子境况不是很好,加上他给予小儿子的较多,才来找小儿子刘成(化名)养活的。 很多邻居告诉记者,小儿子刘成有多处房产,老人在资金上给了他很多支持。老人说小儿子仍不知足,还是在“扒着”向他要钱。“我哪有钱了?”老人摊着手说。至于为何不去其他儿女家住,老人说其他儿女畏惧小儿子,不敢接收老人。“谁接收,他就和谁打架。”老人嘟囔着。

  对话亲属

  一纸协议割断血脉亲情

  记者上楼敲404室的门,但是无人应答。找到住在附近的老人大儿子家,也是大门紧锁。

  记者辗转从小儿子刘成工作的地方,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

  电话里,刘成向记者抱怨说,老人的大儿子刘望(化名)自从结婚以后,就没再对父母尽过赡养义务。后来经过房子回迁等一系列问题,两个儿子达成了分别赡养父母的协议,父亲由大儿子赡养,小儿子赡养母亲。而达成这一切的条件就是“钱”。

  “父亲走时,我给了他5万块钱,这些钱就跟着他一起到了刘望手里,后来他还偷了老父亲的钱……”从刘成的口里,记者听到了很多“协议当家”的说辞,“老大没对父亲尽到责任,那难道还让我养两个吗?”刘成说,老人和刘望闹出了矛盾,就独自租房居住了。

  当记者询问,他的老父亲就这样在楼道住着,并不是长久之计时,刘成只是一个劲地说“我也没有办法!”他说准备拿着协议,找司法所界定责任,通过法律解决此事。

  记者想从刘成那里得到老大刘望的联系方式,他回答已经很久不联系了,随即就挂断了电话。

  记者手记

  谁能焐热老人的心?

  刘庆海老人虽然住在楼道里,但是脸上依然带着些许笑容。看得出,老人还是希望儿子能早点接他回家。老人说他只要一块小地方就行了。

  端着邻居送来的热饭菜,老人吃得很香,嘴角还粘着饭粒。可这样热腾腾的饭,本该由老人的儿女端到面前的。临走时,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楼梯口,落寞地转身,用渴求的目光望着记者,好似在问:“哪里才是我的家啊?”

  寒冷并不怕,棉衣可御寒,可什么才能焐热老人受伤的心?实习生 潘中杰

  本报记者 张晓伟/文 见习记者 郑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