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来京多年未去过长城 给家人电话时甜蜜

2011/1/29 15:03:5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15年来,徐佳泽辗转过上百个工地,北京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汗水,现在如果经过那些曾经干过的地方,心里仍会有些起伏。2008年,父亲将徐磊带到了北京,一起做木工,木工一天的工钱在110元左右,比架子工、钢筋工、电工略高。

北京地铁施工现场,湖北籍农民工正在铺膜

北京地铁施工现场,湖北籍农民工正在铺膜

离开宿舍出发前,徐磊帮父亲徐佳泽系好围巾

离开宿舍出发前,徐磊帮父亲徐佳泽系好围巾

  采写:特派记者贺俊 策划:张欧亚 张泉 统筹:张泉

  “钱领到了,该回家了,这里再漂亮也不是自己的家,我想我的女儿培培。”23日,北京市地铁十号线二期慈寿寺站项目工地生活区,25岁的徐磊从父亲徐佳泽肩上抢过最重的包,父子俩肩背手提七个包,外加一个塑料桶和开水瓶,踏上回乡的路。

  春节过后,他们依然会像候鸟迁徙一样回到这个工地,家中的妻子和孩子则将继续守望他们的归来。

  建设北京

  “首都建设者”的称呼让他们感到温暖

  对于北京,50岁的徐佳泽并不陌生。15年前,他背着被子脸盆,坐着绿皮火车,从湖北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四组,来到令人神往的首都时,这里还远不如现在这般繁华。“那时候北京没这么多房子,也没这么多开发区,胡同多,四合院多,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感觉很自豪,这可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回忆起当年的北京,徐佳泽觉得很神圣,要不是家乡有直达北京的火车,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想着到这里打工。

  15年来,徐佳泽辗转过上百个工地,北京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汗水,现在如果经过那些曾经干过的地方,心里仍会有些起伏。“北京年年都有变化,我们干过的工地有很多类型,像奥运媒体工程、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南站、亦庄经济开发区,包括五环的那个叫绿色漫香林的别墅。太多了,记不清。”徐磊也在旁帮忙回忆,他曾听父亲讲过这些地方。

  2008年奥运会前的那几年,北京的工程项目很多,建设量很大,徐佳泽印象很深,几乎天天都要加班,大家都铆足了干劲,听着别人叫他们“首都建设者”,心里觉得很热乎,似乎自己与北京有了某种断不开的联系。

  2008年,父亲将徐磊带到了北京,一起做木工,木工一天的工钱在110元左右,比架子工、钢筋工、电工略高。父亲算木工里面的大师傅,工钱比徐磊高一些。父子俩呆在一个班上,也住在一个寝室,有个照应。徐磊有些内行地告诉记者,他算是“新生代农民工”。

  为了生活

  在打工与种地间“择优”

  其实,徐佳泽父子的北京打工路并不特殊。在这个90%由湖北籍农民工组成的远大一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和他们一样,先是听说在北京打工收入不错,有个家乡的“能人”在这里接工程,能保证有活干,他们的收入有保障,也不会被拖欠工钱。然后,就是与北京这边的同乡打听好位置,结伴直奔北京而来。

  这个大家口口相传的“能人”,就是远大一公司的总经理刘合炳。1959年出生的刘合炳是郧西县上津镇何家沟村人,因家中孩子多,家庭生活困难,高中毕业后,作为家中长子,他经营过小生意,在河北背过矿石,还学会了木工活。1987年,闯荡北京的刘合炳,联络同乡组成一个木工班,加入远大建筑公司。因他的施工队诚实守信,工程质量过硬,很快他便在北京建筑界小有名气,承接了一些大的工程,逐渐积累起上亿的资产。

  在郧西,刘合炳是个传奇人物,背着工具闯荡北京的经历家喻户晓,很多人因此学做木工,来到北京加入刘合炳的队伍,他们叫他“大哥”。就这样,越来越多郧西、郧县、枣阳等地的湖北籍农民工,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北京,形成如今8000人左右的庞大规模。

  徐佳泽也是这样来到北京的,他在家乡原本就是个木匠,专门帮人做家具。家里有11亩地,4个孩子,两个老人,他和妻子负担很重。1995年5月,回家帮忙打麦子的侄儿说起刘合炳,叫他一起去北京,他毫不犹豫地去了。那时,干一年能挣1万元钱,对于农村家庭,就像天文数字。

  1999年到2003年间,家乡涌起种植黄姜热,那时的姜价不错,每斤1.4元,一亩地能收4000斤,一年能有2万元收入,徐佳泽也回去种了几年。可惜,市场变幻莫测,2004年黄姜掉价到1毛钱1斤,挖出来都亏本。第二年,徐佳泽又回到北京的工地上。“北京和别处相比,有一个好处,雨水少,工期长,每年干活的时间长,有活干就有钱挣,这是最主要的,要不谁会出来打工?”来自郧县五峰乡的农民工徐泽荣一语中的。

  生活简单

  来京多年还没去过长城

  这些在京农民工的生活相对单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三点一线”:寝室、食堂、工地。

  在北京地铁慈寿寺站项目工地的生活区,记者看到有序排列的活动板房,每栋有三层楼,每层有10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放置着5张高低床,一般只住8个人,多余的床一般用来放行李和生活用品。徐佳泽父子住在5号楼的二楼,房间里面有暖气,感觉很温暖。“北京市对工地的要求很严,比如房间大小、住的人数多少,设置专门的洗漱场所,还要配备活动室之类的供休闲娱乐用。这个工地有个夜校,大家晚上可以一起在这里看电视。”工地上来自郧西的安全工长孙言洪说。

  徐磊说,北京对工地的要求要规范些,一些偏远地方的工地则相对简陋。下班后,年龄大点的工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年轻点的喜欢到工地附近的网吧去上网。没活干休息的时候,大家会结伴到北京的其他地方转转,买些生活用品,不过活动范围很小,不敢跑太远,因为北京实在太大。他的父亲来北京这么多年,还没去过长城。

  有工地就有食堂,食堂里做饭的一般是家属,每天主要保证中午和晚上两餐饭,就算如此,每餐要做几百人的饭,也让她们从早忙到晚,不得空闲。22日,记者与农民工一起吃了午饭。这天的菜有蒜薹炒肉、韭菜炒鸡蛋、豆腐、扣肉、鸡腿等,5元钱一荤一素,7元钱一荤两素,根据菜的不同,价格略有不同。“每天伙食还算不错,工地上还有一家江苏人开的食堂,价钱还便宜些,可是我们吃不惯那个口味。”徐磊打了7元钱的饭菜。“我们一般早上5点多起床,简单吃点包子馒头,6点上工地,中午11点半吃饭,下午1点开工干到晚上6点。有时候根据工期紧张程度加班,从晚上7点干到11点算半个工。”这一年来,徐佳泽没请过假休息,也从未拒绝过加班。

  中铁航空港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袁伟告诉记者,他接触过多地农民工,对湖北籍农民工印象挺好,他们吃苦耐劳、信誉不错,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也很好管理。

  故园情深

  “一家人不能老这么分开”

  “哪个班核对好了考勤,就把结算单交过来。按顺序结工钱,今天晚上就要坐车走的先结,保证上车。没喊到名字的不要急,今天只要来了保证结清。”21日,北京市宣武区宣内大街一个二层小院内,远大一公司的财务人员孙娇对不断涌进院内的农民工喊道。

  这一天,工钱从早上8点发到晚上11点,534名农民工共领走1200万元。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财务人员几乎每天都要从多家银行提取近千万元现金。

  最终有1.6亿元工钱发到8000多人手中。对这些农民工来说,发钱是一年中最重大的日子,很多人清早辗转坐车来到这个小院,一直等到深夜。

  今年收获不错,除掉生活费,徐佳泽挣了42000元,徐磊也有27000元,小心地把钱揣进内兜。和大多数年龄偏大的农民工一样,徐佳泽喜欢直接领钱,摸着崭新的钞票,感觉很踏实,虽然之后要头疼是把钱捆在腰间还是扎在腿上。徐磊则认为,直接打到账上更安全。不过,他尊重父亲的想法。

  虽然在对待钱财等很多观念上面存在差异,但恋家情结在父子俩身上却是一样的。25岁的徐磊已经结婚,女儿培培有1岁多了,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身为人父的喜悦与压力使他快速成熟,来到工地打工挣钱,是他目前能为自己的家庭做的最实在的事,每个星期给女儿打两次电话是他最甜蜜的时刻。

  对于北京,徐佳泽父子没有归属感,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与漂亮的街道,与他们工作有关,离他们的生活很远。“现在挣点钱,将来我还是想回十堰做点什么事,一家人不能老这么分开。”徐磊打算年后还是来北京挣钱,父亲在一旁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