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正在接受医学生的问诊。
医院每年都有大量医学院等待毕业的学生需要临床实践,却鲜有病人愿意配合,无奈之下,苏州一家医院只好招聘“假病人”来陪诊。2010年1月16日,本报对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招募“标准化病人”一事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年过去,这一“神秘职业”到底进展如何了呢?昨天,记者从该院获悉,该院最终录用了8名“标准化病人”。据悉,作为苏州首批“标准化病人”,这8名爱心志愿者已从去年5月上岗。眼下,该院正在招募第二批“标准化病人”。日前,记者对这一“神秘职业”进行了探访。
“标准化病人”如何“炼”成
医疗知识加表演培训,合格发证书
陪同记者采访的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孙书方告诉记者,他们招募“标准化病人”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方要有一定的医学方面的知识并对医学知识感兴趣,还需要一定的表演天赋,前提必须是身体健康。
据孙书方介绍,在去年一月他们发布招募“标准化病人”公告后,共有二十多人报名,后经层层筛选,最终有8人被录用,成为苏州首批标准化病人。其中有来自苏州大学管理学院研二的卢啸虎、苏州木渎从事个体经营的李啸,还有来自上海的退休老先生。另外五位分别是,退休女教师、医院的女导医、工厂操作工、IT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其中,3位为女性,5位为男性,两位年龄在50岁以上,一位四十多岁,剩下的都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
据孙书方介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培训时,一般是先做一些医学知识的基础学习,然后再对特定的病例进行具体培训。“一般都是每个周末进行一次培训,培训时间是一天或者半天。”来自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卢啸虎告诉记者,3月到5月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一共培训了8个系统的16种病例。“主要培训的都是些实践性的表演。最后一步就对我们的培训进行考核,合格后就会得到一个‘标准化病人’的证书。”
“标准化病人”一般都是表演如哮喘、阑尾炎、胆结石这些内、外科比较容易发现症状的。孙书方坦承,由于妇科、儿科等病种“表演”难度比较大,目前他们还未涉及到这个方面病种的培训。
演技不能差也不能“过”
3月28日下午3点,苏州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该院医学部临床七年制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正在进行中。在该中心二楼的一间考场内,记者看到,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着两张桌子,三把椅子,在房间的一角还放着一张诊察床,两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分坐在桌前,而一位“病人”则坐在桌子的一角边。
在简单的问诊后,其中一位女白大褂示意“病人”躺到诊察床上,而另一位男白大褂则在一边静静观看。随后,女白大褂把手掌按向“病人”的腹部,询问到底是哪个部位疼痛,在按了第一下时,“病人”表示不是这里疼,第二下时,病人表示,也不是这里,当其换个部位,再按第三下时,“病人”马上就起了反应:“疼,就是这里!”确定部位后,女白大褂收手回到桌前坐下,而“病人”也下床坐回到座位上,还一直用右手按着肚子,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嘴里还不停地呻吟着。
“其实那位‘病人’就是我们招募来的‘标准化病人’,女白大褂是我们的七年制学生,而旁边的那位男白大褂则是我们的考官,来自苏大附一院的医生。”孙书方说。
据孙书方介绍,这次技能考核分为五站,其中一站就是“标准化病人”问诊考核。最辛苦的,要数被学生问诊的“病人”了,每个站点的“病人”要轮番接受几十位同学,连续三四个小时的问诊。“如果是真正的病人,肯定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轮番问诊。”孙书方对记者说。
苏州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丁晓林告诉记者,经过培训和近一年的操作实践后,如今这8名标准化病人都有了比较专业的经验,对病症症状的表演,把握得都很到位,标准化病人的“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过。”
3月28日下午3点,苏州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该院医学部临床七年制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正在进行中。在该中心二楼的一间考场内,记者看到,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着两张桌子,三把椅子,在房间的一角还放着一张诊察床,两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分坐在桌前,而一位“病人”则坐在桌子的一角边。
在简单的问诊后,其中一位女白大褂示意“病人”躺到诊察床上,而另一位男白大褂则在一边静静观看。随后,女白大褂把手掌按向“病人”的腹部,询问到底是哪个部位疼痛,在按了第一下时,“病人”表示不是这里疼,第二下时,病人表示,也不是这里,当其换个部位,再按第三下时,“病人”马上就起了反应:“疼,就是这里!”确定部位后,女白大褂收手回到桌前坐下,而“病人”也下床坐回到座位上,还一直用右手按着肚子,脸上一副痛苦的表情,嘴里还不停地呻吟着。
“其实那位‘病人’就是我们招募来的‘标准化病人’,女白大褂是我们的七年制学生,而旁边的那位男白大褂则是我们的考官,来自苏大附一院的医生。”孙书方说。
据孙书方介绍,这次技能考核分为五站,其中一站就是“标准化病人”问诊考核。最辛苦的,要数被学生问诊的“病人”了,每个站点的“病人”要轮番接受几十位同学,连续三四个小时的问诊。“如果是真正的病人,肯定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轮番问诊。”孙书方对记者说。
苏州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丁晓林告诉记者,经过培训和近一年的操作实践后,如今这8名标准化病人都有了比较专业的经验,对病症症状的表演,把握得都很到位,标准化病人的“演技不能差,也不能太过。”
做好“标准化病人”不容易
考生按错部位,真疼了也不能喊疼
“虽然我读的是管理类,但我对医学一直非常感兴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卢啸虎显得相当热情,对自己“标准化病人”的身份毫不避讳。据悉,26岁的卢啸虎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经常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年年初,我在乘公交的时候,无意中从上看到招募标准化病人的信息,就报名参加了。”
卢啸虎坦承,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医学,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能提高一下自己的医学综合素质,兴许以后会用得着。“最重要的是,这是公益事件,利人利己。”做好一个标准化病人,相当不容易。卢啸虎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考试,他表演胆囊炎患者,一位男同学帮他做检查,也许是因为紧张,下手比较重,结果按肚子的时候,由于所按部位不是胆囊炎症状应该表现的疼痛部位,所以他只好忍着说不疼。“其实,当时我已经痛得不行了。”每次考试中,他们会根据考官的指示要求,在两种病种中随机选择一种,表演给前来参加考试的医学生看。有时候他在扮演标准化病人时,也会“激情演出”一下,适当地增加一些额外的非典型性病理症状。“等于是给考生出难题,考考他们的应变能力,但每次都不会太过。”
“客观公正,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卢啸虎告诉记者,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有时他会害怕自己表演得不到位,没有表现出相应病症的症状,而给学生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他也会担心自己表演得太过了,从而误导学生的判断。记得在一次,他给医学部五年级学生出科考试时,发现个别同学总是问不出症状,可能过不了考试时,他非常着急,真恨不得告诉他们,后来他只好引导性地说一下,结果被考官告知违规,该次考试无效。“好心办了坏事。”
得知不用打针动刀,父母才放心
作为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却要没病装病,还要给没有经验的医学生们问诊,标准化病人这一职业,自然受到了不少质疑。
卢啸虎告诉记者,当初在得知他报名参加标准化病人时,父母表示了反对。因为他父母以为医学生会把他当实验品,要在他身上打针开刀什么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做的只是模拟演出各种病症,接受医学生一些简单的查体问诊。”在彻底了解这一情况后,卢啸虎的父母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选择,也对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
据卢啸虎介绍,对于他目前的这一神秘职业,现在他们班的一些同学都知道了,还有他的导师和朋友,都支持他的这一选择。“他们现在也想来尝试一下,准备今年报名参加呢!”记得有一次在校车上,有个女生看到卢啸虎就直呼她认识他。“我一下子蒙了,她接着说,你就是那个演病人演得很像的那个人,上次去考试的时候你演得太像了。”卢啸虎坦承,没想到他的表演经历,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能通过这个被别人认识,感觉也蛮好的。”
不过,令卢啸虎尴尬的是女朋友的态度。因为每次做完标准化病人后,女朋友都会来“关心”一下他,而最关键的问话,就是当天有没有被进行查体,被几位女医学生查体了?
回应质疑
通过“假病人”会培养出假医生?
对于标准化病人的出现,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有人就认为,标准化病人就是“假病人”,而通过“假病人”培养出来的医生就是假医生。
“与书本考试相比,标准化病人属于活体考卷,更能锻炼和反映出我们的实际能力。”苏州大学医学部05级临床七年制学生邓玲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标准化病人”只是一种辅助化的教学手段,为医学生模拟了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邓玲慧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临床实习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医院问诊,一群同学围着一个病人,由一个同学主问,其他同学辅问,效果不是很好,许多同学都没能够参与其中。另外,对于临床问诊,大多数病人都非常抵触,生怕没有经验的学生会给病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记得在大四的时候,有一次临床问诊时,上午老师与病人及其家属都沟通好了,但到中午的时候,对方却突然拒绝了。”邓玲慧表示,由于医学生没什么临床经验,在真实的病房问诊时,经常无法准确询问病情,结果还会被病人牵着鼻子走,误判病情。而“标准化病人”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接受培训后,可以很准确的描述病症。“‘标准化病人’一大特点就是他们每次只表演一种病,这对医学生准确掌握一种病的典型诱因和症状将大有帮助。”
对此,孙书方表示,“标准化病人”只是医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环而已,并不是说通过了“标准化病人”实践考核后,医学生就能做医生。“这只是医学教育中的一种辅助训练手段。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医生,还要在临床上进行大量的实践,而标准化病人只是为他们在此前的学习中,增加一些实际经验而已。”
丁晓林则认为,“标准化病人”不是假病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模拟病人,经过培训后,他与病人的病症所表现出的症状是一样的,即使是某些表现不出来的症状,他们也会补充出这一环境。比如身体的温度,这一点“标准化病人”是模拟不出来的,他们就会问诊过程中,提前告诉学生病人的体温。 孙波 薛马义 文/摄
■链接
苏大医学部招募第二批“标准化病人”
条件:年龄20周岁至65周岁,身体健康,性别不限,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对医学教学具有浓厚兴趣;会说普通话,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工作责任心强,记忆力强,有耐心,根据教学安排能提供相应的时间;学历大专及以上者优先考虑,本市户口优先考虑,有表演经历者优先考虑,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有医学背景的人士优先考虑。
招募程序:本着自愿原则,所有应征志愿者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经过报名、培训、面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该研究项目。培训、面试及参与研究项目工作的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
薛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