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家打工子弟学校操场设在楼房顶(图)

2011/11/16 12:01: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11月10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丰产路与姚寨路交叉口向北50米路西,找到了这所大门不到2米宽且正对着楼梯间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春笋学校。在楼顶操场北头,一个由板房搭建的简易厕所旁边,有一个破旧的洗手缸,里边多出来一个自来水管,直接连到厕所内部。

简陋的楼顶就是孩子们的操场

简陋的楼顶就是孩子们的操场

  因条件简陋,学校没有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对待这样的学校,教育部门也是取舍两难

  □记者 宁田甜 李岩 实习生 窦婷彬 赵方园 文 记者 平伟 图

  核心提示

  楼顶四周用生锈钢筋围起来,是孩子们的操场;两个简易板房分隔开,是孩子们的厕所;教室窗户玻璃破碎,用胶布粘粘,孩子们以此遮风挡雨。这是郑州市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教育部门尽了很大的努力,想让外地户口的孩子能够走入公办学校,为什么这样的学校能够顽强地存在?

  目击

  有600多名学生的学校栖身破楼房,操场设在民房房顶

  如不仔细寻找,你很难相信在郑州市繁华的姚寨路一排临街门面房楼上,有一所有着600多名孩子的破旧学校。

  11月10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丰产路与姚寨路交叉口向北50米路西,找到了这所大门不到2米宽且正对着楼梯间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春笋学校。

  通往学校的水泥楼梯破损斑驳,楼道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海报和书法作文比赛大红榜。

  这座三层门面房的楼顶,是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平台,四周全由锈迹斑斑的钢筋栅栏围着。尽管楼顶坑洼不平、碎石遍地,孩子们还是在尽情地嬉戏玩耍,时不时有身披红绶带的学生大喊着提醒其他同学:“哎,别往边上去。”

  平台南侧栅栏处,有一处钢筋已被孩子们扒得变形,空隙能容得下成人,下方就是距离楼顶约10米高的水泥地。孩子们说,这就是他们平时下课活动的操场,没有任何体育设施。

  孩子们的教室,在临街的这幢门面房3楼走廊西侧,走廊仅宽约一米。透过窗户,孩子们的教室不少都是板房结构,桌椅破旧,光线暗淡。不少教室玻璃破碎,只用胶布粘着。

  在楼顶操场北头,一个由板房搭建的简易厕所旁边,有一个破旧的洗手缸,里边多出来一个自来水管,直接连到厕所内部。学校老师说,平时老师都教育孩子们上完厕所洗手后的水不能浪费,要循环使用冲厕所。

  校长杨万霖说,因校舍条件简陋,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但因进城务工家庭的孩子们又有这方面的客观需要,相关部门也不能予以取缔,所以,学校才从1996年办学一直持续到现在。

  现状

  对待这样的学校,教育部门也是取舍两难

  据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负责宣传工作的杨晓琳介绍,随着近年来进城打工、创业的流动人口快速增加,农民工子弟学校也随之出现,根本原因是流动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后,适龄入学孩子急剧增加,而公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属于社会现阶段的普遍问题。

  据杨晓琳讲,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金水区的公办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超过了所有生源的30%,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重了,很多学校为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不得不把小班变大班,甚至借其他单位的场所用作校舍,无论是在校生人数、校舍利用率还是师资力量,都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状态,接近承受极限。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难以取得办学许可证,但存在就是合理的。”杨晓琳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此前也曾向春笋学校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下发了整改通知单,要求学校提高办学条件,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效果难尽如人意。

  “对这些严格来说不合法的学校,不取缔不合适,但如果取缔,由于社会没有足够的空间收纳,这些外来流动人口的孩子将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教育部门也是两难。”她说。

  目前郑州市区上百家类似学校接纳了上万名适龄儿童入学

  核心提示

  来自教育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郑州市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多达上百家,在校生可能上万人,且大部分都处于没有办学许可证的“黑户”状态,但因为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都顽强地存活着。

  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何吸引力?怎样才能让这些学校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疑问

  有“五证”就能上,他们为什么不去公办学校?

  杨晓琳说,根据郑州市出台的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需要入学的,只要有五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此合同文本须是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及户口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或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准予在郑就读的证明,就可以像本地孩子一样入学,这已经是十分宽松的条件了。

  为什么有“宽松的条件”,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不把他们送到公办学校呢?

  “现在在我们学校就读的60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够不着公立学校入学条件才来这里的。想进公立学校,首要条件是公立学校得有空缺接收这些学生,其次,各种入学手续得齐全,可有些外来人员的子女没有解决户口问题,有些孩子的家长做修自行车、开小卖部、开馒头店这些小生意,没有营业执照,所以很难进入公立学校就读。这也是即便我们学校校舍环境相对很差却仍有很多农民工家长让孩子来上学的原因。”杨万霖说。

  昨日上午,常寨村一家小卖部的老板说,她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小学时曾在这所春笋学校上了3年。当时她孩子从老家来,已经要上小学三年级了,本打算让孩子去附近的一家公立小学上学的,但附近那家公立小学有规定,不接纳插班生。

  常寨一位卖粽子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小学一直在春笋学校上,当初是因为进入公立学校需要的证件办不齐,因此附近公立学校没法接收孩子。而等我把证件都办齐了,孩子已经该上小学三年级了,因为到公立学校插班不好插,所以就一直在春笋学校上。这儿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肯定不能和正规小学比,但就读起来比较方便,像我们这样出来打工的,若是老家有什么事儿了,或者不在这儿打工了,说走就得走,这种农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宽松,相对自由灵活。”

  观点

  解决问题,需要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努力

  据杨晓琳讲,目前郑州市各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加起来有上百家,大多分布在城中村、大型市场及城乡接合部等处,所接纳的学生主要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小商小贩等低收入群体,基本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属于民办性质,具有校址不固定、学生流动性大、设施简陋、环境欠佳、入学方便、收费低廉等特点,办学规模也参差不齐,多的近千人,少则数十人,在校生总数可能上万人。

  对一些市民提出的政府可以考虑建设一些公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议,杨晓琳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农民工子女的区别对待,还可能造成歧视,不太合适,建设新校一视同仁就可以了。”

  对此,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李勇昨日下午受访时也表示,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历来都是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也想了各种办法解决,并出台了很多专门规定。按照现行政策,只要外来农民工子女持有“五证”,只要就近到校报名,学校不管再困难,原则上都要接收,并享受同等待遇,尽可能保证和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李勇说,要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更多更好的学校,满足日益增长的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只要教育资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势和强势,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会解体消失,而“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又涉及规划、建设等很多职能部门,不是教育部门单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