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在心理上已经预设了不平等的关系,很容易激起对方愤怒和反抗情绪,破坏人际关系。同时,挑剔是出于自己主观的评判标准,缺乏进一步商量沟通的余地,进而妨碍建立深入的沟通关系。如果能学着多关注别人的优点,爱挑刺的毛病就会得以控制。
挑错行为称之为「文字洁癖」
你自己也说到,「自己心里也觉得没必要」,但是这种想法虽然已经存在,但是你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你发现自己控制行为失败的时候,无形中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紧张和压力,人处于焦虑状态时,对挫折的耐受性会降低,这种状态,会令你愈发注意到别人的文法错误。
另外,对于我们平常的交流,词汇,词性的用法都有着相对而言固定、明确的规则,这种确定性会给人信心,能暂时增强个人的控制感。这种控制感的此消彼长,会使你始终徘徊在这种「挑错」行为中难以自拔。
针对这一表现,行为科学中有一个“保龄球效应”:“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主要指制裁)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常常有这样的议论:“干工作越多错误越多。”潜台词就是:为了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工作。
如果你希望别人把事情办利落了,千万不要盯着差错,那只会还你一个适得其反;你揪着别人的小辫子,千万别指望别人就此服从你,那只会让人想尽快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