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背着25多公斤重的背包,在由淤泥和石子堆积而成的山坡上攀爬
工作人员坐在机械“手臂”里查看泥石流灾害现场
地质专家马继(右)与助手邓浩查看曾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山体
特派记者曹刚文
昨天中午12时许,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椿沟沟口,一行8人在乱石堆边的小路上疾走,脚步所到之处,泥浆四溅。
8月14日凌晨,约100万方泥石流正是从这条沟倾泻而下,约60万方堆在沟口及沟道中下游,其他40万方泥石流滚入岷江,致使江水改道,直冲映秀。
只要你们上得去,我就能上去
“走,现在就上山。”马继说话语速很快,走起路来也风风火火。
“自从汶川地震后,爬这座山就有点恼火。我们走惯了山路,没问题,不晓得你行不行。”53岁的当地向导罗启良回答。
“没关系,只要你们上得去,我就能上去。”马继不假思索地说。
马继来自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近两年来奔波于汶川多条山沟,调查山坡稳定性,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映秀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从成都赶到映秀,连续两天在泥石堆边调研。匆匆忙忙出发,连红色工作服也没来得及换上。
昨天的主要任务是,征服几乎无路可走的枫香树斜坡,直到坡顶,沿途排查地质灾害隐患。中午12时30分,马继和助手邓浩、2名***、4名向导,共同向险坡挺进。
山坡经历了大地震和泥石流的反复折磨,早已遍体鳞伤。滑坡体裂缝丛生、结构松散,多条山沟可能再次暴发泥石流。这些以前素不相识的人,一起避落石,攀险坡,手脚并用,匍匐前进。
寻裂缝找“马刀”,全凭经验
沿途中,马继细心查看滑坡点和崩塌体,记录每一个疑点。除了GPS定位仪、照相机和纸笔外,他随身携带的设备并不多。“排查地质隐患,主要靠经验,仔细观察。上山前,先在山脚周围转一圈,看山体有没有鼓胀和明显裂缝,如果有,说明滑坡险情已逼近山下,而且很可能波及较大范围。目前枫香树斜坡的山脚比较稳定。”
马继解释说,山体上半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在山坡上,尤其要注意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的“新鲜裂缝”。“通过分析裂缝附近泥土和周边植被来判断。在枫香树斜坡上,我们发现不少裂缝,都是两年前汶川地震留下的,没有找到新的滑坡裂缝。”
还有一些明显标志可以判断山体是否存在滑坡,比如马刀树。马继介绍,山坡上有一些形如马刀的“歪脖子树”,多半受到过滑坡冲击——树干先是随滑坡而歪斜,等滑动停止后又逐年转为直立,长成了一把“马刀”。
下山立刻写报告,提防灾建议
昨天傍晚再次遇到马继时,他正在电脑前埋头打字。一下山,顾不上洗手换衣,立刻写起了调查报告。年轻的助手邓浩站在他身后,第一次走进汶川山区,小伙子收到了深山密林赠送的“大礼”——直到下山后,邓浩才看到脚跟的明显血印,不知何时遭蚂蟥袭击;手指、手臂、小腿上,也有多处划伤。
经过一天的调查,马继认为,枫香树斜坡整体稳定,但斜坡内部一处滑坡和泥石流冲沟较不稳定。滑坡随时可能再次滑动,也有产生泥石流的可能,尤其遭暴雨时。
在报告中,马继特别提出了多条防灾建议——
■立即在滑坡两侧200米范围内设警示标志,警示区内禁止人员、车辆通行。如确有需要,应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快速通过。
■对滑坡体两侧邻近村民,应建立防灾预案,发现临灾征兆后,及时撤离避让。
■枫香树斜坡体存在大量地震裂缝,有发展成滑坡的可能,建议及时回填夯实坡体裂缝,每天派专人巡视检查,如发现坡体发生滑动征兆,及时撤离避让。
■滑坡滑落时较快,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撤离,建议下部板房区另外选址。如安置确实困难,应加强斜坡监测,完善预案体系,保证在有较大降雨和临灾前兆前,及时全部撤离避让。
农民帮着带路,***全程保护
马继和邓浩之所以顺利完成任务,其他6个临时队友功不可没。
4名向导,都是土生土长的映秀镇农民。汶川地震前,他们经常上山,抓草药、采野果,走山路如履平地;但震后两年多来,没人敢上山。
但2天前,当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求助时,他们二话不说,离开都江堰过渡房,重回大山怀抱。“帮地质专家带路,是好事。”46岁的连富贵不善言辞,难得说出几个字。
带路前一天,4名向导特地相约探路。中午12时上山,赶在天黑前下山。4人分工明确,两人找路,另两人背包,每人只带2瓶水。昨天出发时,行囊明显加重,背了10个人的食物和矿泉水。“爬山很消耗体力,不能让专家饿肚子。”
2位***刘永宏和庄正茂,来自汶川县公安局特侦队,负责全程保护专家安全。他们俩前一天的经历,与4名向导相似——整个下午,都在爬山。中午从重灾区银杏乡出发,沿途保护干部群众。昨晚刚走到映秀,今天一早就接到了保护专家的命令。(本报汶川上午电)
【焦点关注】预警及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从8月13日至今,四川省受灾区域转移群众约40万人。截至16日,汶川县共搜寻到15具遇难者遗体,受伤群众9人。由于准备充分、预警及时,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汶川地震后,四川全面排查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落实监测防范和治理除险措施。省政府今年先后下发5个紧急通知,排查隐患,制定转移避险预案,层层落实监测防范责任。
这次降雨过程中,四川省防汛指挥部、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加密监测,及时提供最新雨情、水情、汛情和地质灾情。气象部门6次发出重要天气警报、4次发出灾害性天气黄色预警信号。四川省、市(州)政府和防汛指挥部据此及时发出预警,要求各县将气象信息传到乡、村、组、户、施工单位,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
以绵竹市为例。大汛到来几天前,当地召开防汛会议,要求沿河、山区乡镇主要干部不得休假,实行防洪值班制度,无一人脱岗。
12日凌晨,清平派出所***陈涛向110指挥中心报告泥石流灾情。半小时后,绵竹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市政府,应急处置前线指挥部成立,各项工作快速部署。
当晚8时,暴雨警报传来,清平乡所有干部及***接到待命通知。7个监控点的16名监控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村干部挨家通知村民,准备撤离。
当天深夜,各监控点陆续传回消息,雨越下越大,随时会发生地质灾害。清平乡立即启动一级预案,38名工作人员分成4组,拉响警报,沿途用扩音器反复喊话,请村民根据预案立即撤离。对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则敲门确认其转移。
8月13日凌晨,600万方特大泥石流袭击清平。除在转移过程中躲避不及遇难的7人外,5400名群众安全转移,伤亡代价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