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靠狱中所学骗术骗得20余万元

2010/9/6 23:33:1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来合肥没找到工作的打工仔薛某,摇身一变成了某担保公司的黄总经理。又过了一天,李先生把11万打到了卡里,黄经理则又派业务员取走了那张空卡。广告刊登后不久,薛某就接到了“业务电话”,为了避免被警方打击,他尽量不与受害人接触,只让业务员与对方联系。

  来合肥没找到工作的打工仔薛某,摇身一变成了某担保公司的黄总经理。凭从狱友处学到的骗术,并在报纸刊登广告,短短二个多月就在省城疯狂作案十余起,骗得梦想无抵押贷款者的“保证金”20余万元元。

  合肥警方历经10个多月的艰苦侦查,终于在上海警方的配合下将薛某抓获归案。而在薛某落网时,竟然还带着一个被他包养的18岁的***。

  无抵押贷款引人上钩

  省城市民李先生,因轻信小广告,一次被骗走11万元巨款。

  2009年10月中旬,李先生在省城某报上看到一则广告,“无抵押快速到款,联系人黄经理,电话....。.”。李先生是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一个小老板,因资金周转困难,正在到处想办法,看到广告后,立即与对方联系。

  “你好,我看到你们公司刊登的广告,想贷点款。”

  “我现在很忙,在外地出差,等我回来再说”,电话那头的黄经理这样回答。而其实“黄经理”当时就在合肥,之所以没有一口答应,只不过为了吊一下贷款者的胃口。

  过了几天,李先生接到黄经理主动打来的电话。

  “我现在回到合肥了,你不是要办贷款吗,怎么讲,贷款做什么用?”

  李先生接到电话很高兴:“我是做工程的,因为资金周转,需要贷款50万,你能不能搞到。”

  “50万啊,没问题。我是安徽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跟某银行贷款部经理很熟,经常有业务往来,这点钱不算什么,肯定能贷到。”

  李先生一听黄经理这么说,大喜过望,但黄经理接着却提出了要求。

  两张银行卡暗藏陷阱

  “你先把个人信息资料准备好,包括身份证、户口本的原件、复印件之类的,贷款时银行需要审核,准备好之后通知我,我会派人去取。”

  一天之后,李先生准备好了所需的材料,并通知黄经理,对方则派来一名男青年拿走了材料。又过了二天,李先生在等待中接到了黄经理打来的电话。

  “恭喜你啊,审核已经通过了,不过你这个贷款虽然是不要担保的,银行业有要求。为了证明你有还款能力,你现在去某银行办两张空卡,一张给我,一张自己拿着,贷款办下来之后,直接打到给我这张卡里,我给你就可以了。然后你打20万到自己拿着的卡里,密码要告诉我,因为我要验资,但卡在还是你自己拿着,你可以放心。”

  李先生听到这个要求以后,心想“反正卡在我自己手里,也不怕他把钱搞走,先凑点钱给他验一下,之后提走就行了”,便与黄经理讨价还价,商定验资款降到11万。

  又过了一天,李先生把11万打到了卡里,黄经理则又派业务员取走了那张空卡。

  李先生随后打电话给黄经理:“都按照你说的办好了,贷款什么时候可以提。”黄经理告诉他:“明天上午9点,我们在某银行门口见,一起进银行办手续提款。”

  “总经理”落网带着***

  次日上午,李先生在银行门口等到10点也没看到黄经理的影子,打电话对方已经关机,觉得事情有些不妙。他赶紧去银行查询卡内余额,发现11万已被全部转走。意识到被骗后,他赶紧报警。

  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刑警一队接到报案后,通过案件串并发现,2009年8月份以来,合肥市发生多起类似案件,受害人被骗大量资金,反映十分强烈。警方遂立即成立专案组,迅速对案件展开侦查。

  ***在侦查中发现,黄经理在实施诈骗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与受害人直接接触,受害人连其长的是什么摸样都不知道,也并未去过其所谓的公司地址。在有限的几次接触中,黄经理均是派业务员上门“服务”,而业务员也并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至于黄经理的电话,不但无法联系,而且是用假身份证办理的。

  经过长达10个月的艰苦侦查,今年8月份,警方终于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黄经理的真名为薛某,居住地河南,祖籍新疆,今年42岁,无业。

  今年8月23日,包河刑警一队对薛某进行网上追逃。

  8月27日,上海警方在清查小旅馆时将薛某抓获归案。在薛某落网时,还有一个年纪很小的少女跟他在一起,这个少女,竟然是薛某包养的情人。

  狱友传骗术无本万利

  薛某曾因非法拘禁被新疆警方打击处理,在羁押期间,有狱友跟他说起自己的诈骗经历,当时薛某就把狱友的诈骗“心得”暗暗记在心中。

  2009年被释放后,他来到合肥,打算在工地上找份工作,但没有找到。这时,薛某想起了狱友的骗术,何不用狱友那一套来搞,赚大钱?薛某说干就干!

  2009年8月份,他先是找人伪造了某投资担保公司的印章,之后在省城某两家报纸上刊登“无抵押贷款”的小广告,又从劳务市场以每月1500月的工资招聘了一名男子当业务员。但因资金有限,以及“业务”内容特殊,薛某并没有租房做办公室,自己也只是居住在廉价小旅馆内。

  广告刊登后不久,薛某就接到了“业务电话”,为了避免被警方打击,他尽量不与受害人接触,只让业务员与对方联系。为了让受害人深信不疑,每次接到业务时,他并不是一口答应,而是先说自己很忙,过几天再说,以此吊受害人的胃口。在短短二个多月时间内,薛某共作案十余起,但其中7起未遂,未遂的原因也很搞笑。对方在听到他说要验资后,告诉他:“有钱我还找你啊,就是看你不要抵押才找你的!”对于这种“客户”,薛某自然不会接受。

  骗到钱后,薛某又骗了一个18岁的河南少女。他自称是大老板,取得了少女的信任,甘心被其包养,并与他一起流浪各地。在合肥作案多起后,薛某逃回河南老家,之后又到上海躲藏,但最终还是落网。

  先吊人胃口再下黑手

  薛某的作案手段也十分新奇,并且利用了银行的转账规定。他每次让受害人办两张卡,其中一张空卡给自己,其实就是在为作案做准备,因为根据该银行的规定,大额网上转账只能在同一人的不同账户间进行。他先是用密码开通受害人手中所持卡的网上银行,在将卡内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所持的卡中(同样是受害人身份所开),在持实物卡利用ATM机,将卡内资金转移到他本人所开的账户之中。

  诈骗流程:刊登小广告 ——→ 吊客户胃口——→派业务员上门——→骗客户办两张卡 ,其中一张给自己——→让客户在一张卡中打入担保金 ——→利用密码将资金转移到另一张卡中 ——→利用ATM机将另一张卡内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账户上 ——→切断与客户的所有联系

  本报记者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