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亭显得冷冷清清。 南都记者 周伟涵 摄
南都讯 记者周伟涵 洞背居民小组处山坳,有一殡仪亭,并非只是停尸,偶尔会住人。一些老人预感大去之期不远,便会搬至此居住。于是,殡仪亭便成了割断生前情感的临时栖身地。此房若有住人,悲观者会趁深夜无人时偷偷哭泣,感叹人生苦短。
居民凑钱自建
洞背居民小组处于山坳中,属龙岗葵涌街道溪涌社区。村中有间平顶老屋,结构像个长方体,按照当地居民的说法,这间房子就是仿照棺材的结构建造而成。
这间屋子有两个招牌,分置上下,均用白纸黑字书写。上面招牌是“玉品堂”,下面招牌是“殡仪亭”。殡仪亭的内部结构,约10多平方米,平日里空无一物,水泥地板加粉刷墙是其全部,显得冷冷清清。
“无论在土葬时代还是现在,都不时有人前来使用”,据居民小组长李先生介绍,殡仪亭实际上是给村中去世的老人暂时停尸的地方,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不是属于哪一家医院,而是以前居民凑钱共同建的”。
临终前栖身处
殡仪亭是太平间,却又不是太平间,因为它也偶尔会住人。
李先生介绍,一般老人自我感觉自己快“走”的时候,便会通知自己的后代,让他们将自己平时使用的东西搬到殡仪亭,自己随后也住进了这间房子。
村中老人李老伯告诉南都记者,老人在临终前,有一个回光返照期,突然间精神很好,这时,他们便会开始交代后事,其中一项就包括将自己搬到殡仪亭“后代心里很难受,大部分老人觉得一种解脱”。
李老伯说,当地习俗说,如果老人在自己家中离世,灵魂会一直留恋在那里不走,这间殡仪亭就不一样,是老人生前暂时栖身之所,没有感情,他们会迅速离开另转世为人或者上天堂。
有时造物弄人
殡仪亭旁边是李氏宗祠,后面是观音庙。采访时,一名正在祭拜的婆婆说,房间选此位置有讲究,“方便去世后的老人有祖先和神灵带领”,另一方面,他们若不愿意离开,也会受到祖先和神灵牵制。
“深夜的时候会偷偷哭泣”,李老伯说,有些病重或者悲观的老人,搬到这里,就是不愿意让子孙知道自己还是有很强的求生欲望。
造物也有弄人时。殡仪亭的邻居说,曾有一次,一个老人搬到此处居住,每天靠子孙到此端茶端饭倒水伺候。老人等了一个多月仍未离世,“他自己也感到奇怪,就又搬回自己家中”。可是不久,老人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