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慈禧太后搞过多少男人?

2014/4/28 14:38:11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情感网
慈禧是无辜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她选择了清朝,而是清朝选择了她。在咸丰帝驾崩后的第三天,慈禧和慈安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和安排皇子继位等问题。乘八大臣松懈之时,慈禧与咸丰帝的弟弟、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后留在北京收拾残局的奕诉取得了联系。

  因此,从垂帘听政的那一年开始,在慈禧的支持下,一场持续近30年的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如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办理合资企业、购买军舰和洋枪洋炮、建设新式海军等等。

  应该说,经历了热河逃难,此时的慈禧比咸丰帝更加清楚英法联军的侵略对于清政府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也更加懂得一国之君在“数千年未有之巨变”到来之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慈禧那么支持洋务革新的主要原因吧。很多人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一批上层官员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提出来的。比如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发展近代教育、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建立近代的海陆军等等。但在慈禧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作为实际上的一国最高统治者,没有她的允许和支持,一切都是不可能实施的。所以笔者认为慈禧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反侵略的统治者。

  理由如下:一方面,慈禧也很痛恨外来侵略,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慈禧也迫切希望政府能拥有有效抵抗外侮的能力和手段,使其权力得以稳固和持久。即使她不心疼受苦受难的国民,也会心疼自己的政权,这是慈禧支持改革的第一个动力。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慈禧起初相信岌岌可危的清王朝,通过洋务革新,比如购买坚船利炮、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是可以得以扭转颓势的。英法联军势如破竹的攻势,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外国人的差距,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她只有寻找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途径,才能稳固她的统治。种种这些促使慈禧下决心批准众臣建议,在京城设置同文馆,开始学习英文、法文、俄文以及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但慈禧不是一个有着与时俱进思想的改革家。因为所有推行的洋务活动没有一项是缘于慈禧的建议,重要的是慈禧把洋务事业的支持都限定在不妨碍她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当洋务事业的发展局限在物质层面上,引进的属技术、器物,且以购买为主,有利于专制主义王权的加强时,慈禧就会大力支持;当洋务事业的发展必须进入到制度层面,甚至于文化层面,需要触动慈禧和慈禧赖以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团时,慈禧便不再是洋务的支持者,而是终结者。

  慈禧同中国历代多数帝王一样,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放在首位。当权力受到威胁时,她不惜发动政变,就像铲除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一样,毫不留情。所以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只能是失败,它只是封建制度下一个畸形的产儿,本来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存活的优良环境。

  

上5页上一页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