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初中生疑因网上争执用刀刺死同学(组图)

2010/9/8 10:01: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孩子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家长和老师需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行凶男生,13岁,初中二年级,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冷冷地看着被他刺倒的同学。”  他表示,小冯有些内向,“但他平时规规矩矩,按时上学、放学,就是话太少,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父母卖肉的菜市场他也基本不来。

现场残留着大量的血迹,记录一名少年的生命就此逝去。

现场残留着大量的血迹,记录一名少年的生命就此逝去。

孩子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家长和老师需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家长和老师需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晨报记者 倪冬 李东华 赵磊 实习生 杨斯淳 韩硕

  一把带血的尖刀,“当”的一下掉在地上。

  行凶男生,13岁,初中二年级,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冷冷地看着被他刺倒的同学。

  躺在地上的受伤男生,15岁,也读初二,由于失血过多,一样面色惨白,腰背处,鲜血不断涌出。被送入医院后,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仍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昨天上午7时30分,浦东高桥地区莱阳路一超市门口发生的这起悲剧,令目击现场的所有人内心难以平静。遇害学生家长的痛哭声,从事发现场,一直延续到医院。

  悲痛、惊讶、满是疑惑,是什么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如此仇恨,狠心持刀刺向同学?

  晨报记者多方调查却发现,这起悲剧竟很可能是源于一次网上聊天的争执……

  [事件回放]

  口角后行凶男生连刺两刀

  单先生在和龙路、高荷路路口附近当物业保安。昨天早上,刚刚接班的他目击了这起学生捅人事件的整个过程。在向记者回忆事发经过时,单先生接连说了4次“还是个学生,下手怎么这么狠?”

  在单先生的岗亭对面有一家罗森便利店,离学校大门只有200米左右。早晨7时过后,路上的学生及行人开始增多,许多学生路经此处时,会选择进入这家小店买早餐。7时20分,一名身穿红色上衣、个子较矮的男学生和另一名个子较高的男学生从便利店内走出,与他们一起的还有3名身穿校服的女同学。5人刚刚走出数米远,两名男学生就发生了口角,矮个男生突然拿出1把刀,“刀有十几厘米长,直接向高个男生挥过去!”单先生说,看到刀后,高个男生转身想逃,却还是被刺中了腰背部,当他再向前跑出几步后,又被矮个男生追上,并刺下了第二刀。此时,旁边的3名女同学才从惊吓中回过神,并大声哭喊起来。

  被连刺两刀后的高个男生,躺倒在离便利店门口约10米的地上,身上的血流了一地。

  行凶学生:我也不想活了

  突然发生的流血事件让过往的路人大感意外,并迅速围了过来,满手鲜血的矮个男生呆坐在了一旁的石阶上,路人拨打了110和120。

  第一个报警的倪先生回忆起当时场面,依旧感到触目惊心:“倒地的男生头不停地一顿一顿,眼睛上翻,双脚向外蹬,不住地抽搐。”好几名路人试图上前按住他的伤口减少出血,但血仍旧在向外喷溅。

  哭泣的3名女同学有一人停下哭声,不住指责矮个男生为何突然动刀伤人,先是推搡他,还伸手去打他,但立即被另两名女生和路人拉住:“别打他,别打,他手里还握着刀呢!”

  一名中年男子凑上前去,将该男生的右前臂死死按住,“当”的一下,尖刀落在地上。此时,行凶男生仍旧呆呆地看着伤者和地上的血迹,路人问他的名字、年龄,他也一概沉默应对。

  一个过路阿姨看着这一幕,很心痛,大声问他:“孩子,哪能这么冲动,动刀子杀人要偿命的,你不知道吗?”

  脸色发白,微微发抖的行凶男生回了一句:“我反正也不想活了。”随后他一直低头不语,眼光不时看了看躺在地上的同学。

  看到伤者在不停流血,大家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当路人将伤者抬上出租车后,看到120救护车也已赶到现场,接着大家又将伤者搬上救护车。行凶学生随后被警方带走。而伤者被送到医院后,确认因伤势过重死亡。

  [事后]

  为死者洗身体端出4盆血水

  昨天中午11时,上海第七人民医院太平间。15岁的生命骤然逝去,闻讯赶来的亲人悲恸不已。

  几乎所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两个初中生能有什么深仇大恨,闹到要动刀子?

  一位亲属说,死者小凌左侧靠近肋骨的后背,有2处刀伤,其中一处有鸡蛋那么大的洞。亲属猜测,行凶者很可能是把刀捅入背部后,又把刀柄转了一圈。

  中午12时20分许,在两名亲友的搀扶下,小凌的母亲赶到医院,本打算看儿子最后一眼。然而,还没走到太平间,她已无法支撑,瘫倒在地。几名亲属商量后,把她抬上了一辆黑色轿车,快速驶离了这个几乎令她窒息的伤心地。

  中午12时50分许,4名刑警走出了太平间,亲属们这才开始为小凌换新衣服。几十分钟的时间里,陆续有几名男子进进出出调整心情,因为景象实在惨不忍睹:只是擦洗身体,小凌的姐姐就端出了4盆血水。

  下午1点多,小凌的亲属陆续离开医院,他的父亲走在最后面。或许是儿子骤然离去的消息来得太突然,他讲话时嘴角一直会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早上还好好地去上学……”

  [新闻延伸]

  学校附近有“小混混”

  事件中的行凶者与死者都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初二学生。该校前身为上海市高桥实验中学,是一家初级公办中学,后拆分为初中及高中部,其中初中部更名为上海市高桥中学西校。2006年9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并于年底迁址到莱阳路4086号的新校园。据校方网站的简介,该学校是2006年11月迁入位于高桥新城内具有一流硬件水准的新校区。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该校希望向校方了解情况,但门卫保安人员回绝了记者,并表示,伤人事件并不发生在校园内,所有领导都在开会,不接受采访。

  随后记者走访了学校附近居民。潼港一村的居民介绍,该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本地居民的小孩,也有部分为外来打工人员的小孩。由于教学设备很新,校园环境也不错,所以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小孩送进该校。但也有部分居民反映,该校学生也有打架等事件发生。

  部分家长反映,学校附近偶尔有社会上的小流氓出现。在事发区域附近,经常会有一些“头发五颜六色”的校外人员,“他们会拦住一些孩子,问他们要钱,还逼迫这些孩子给他们‘买点吃的’”。

  [被害学生]

  曾“抽烟、打架”,打算好好读书

  小凌家就住在张杨北路的潼港一村,走到学校不过10来分钟,小凌平时一直是步行上学。

  事发后,潼港一村的居民几乎都听说了这个噩耗。几名小区居民说,小凌3岁时,父母就已离异,小凌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小凌平时“很乖,很懂事”,见到长辈会主动问好。

  一名亲属说,小凌的学习成绩一般,在初一升初二时,曾留过一级。读初二后,他曾主动向妈妈提出,想要请老师帮忙补补课。

  而在同学眼中,小凌在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学习成绩不算特别理想,“可他的文笔不错。”也有同学称,小凌有些坏毛病,就他们所知,小凌经常“抽烟、打架”、“也认识一些流里流气的外校学生,还曾跟他们一起向一些学生要钱”。

  也有同学表示,小凌在他个人QQ空间里的一篇日志中,表示自己以后也要做一名“创作型歌手”,写原创歌曲。他们说,小凌最近曾表示,虽然以前成绩不理想,但打算要开始好好读书,提高成绩。

  [行凶学生]

  性格内向,与父母不太交流

  行凶男生小冯的父母从四川来沪多年,在事发现场不远的菜市场内摆肉摊,生意还算不错。邻居说,他们家里一直很和睦。

  昨天事发后,小冯的父母没有如以往一样出摊。其他摊主事后得知,小冯的母亲得知孩子竟然持刀伤人后,急火攻心,被家里人送到医院输液。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小冯的舅舅浦先生沉默许久后,不住摇头:“做梦也想不到,怎么会这样,这叫我姐姐怎么办?”

  浦先生说,小冯还有个哥哥,原本两人一同在上海读书,但是为了能专心照顾小儿子,父母将小冯的哥哥送回了四川老家读书。“小儿子是家里人全部的希望,他父母一心希望他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他表示,小冯有些内向,“但他平时规规矩矩,按时上学、放学,就是话太少,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父母卖肉的菜市场他也基本不来。”。

  对于小冯,同学们则表示,并无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平时比较老实,学习成绩中等。”

  [悲剧起因]

  或源自网上聊天时的一次争吵

  记者调查发现,这起悲剧的起因很可能只是因为一次网上聊天时的争吵。

  据两人的同学介绍,该校同学间曾经建立了一个名为“迷茫的世界”的QQ群,大家在上面海阔天空地聊天。不久之前,本来就互相认识,并且相安无事的小凌与小冯,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在网上攻击对骂起来。他们表示,之后听说小凌曾称看不惯小冯,又当面威胁了他。

  有同学称,就在前天下午放学后,小冯曾经被人殴打,当时打他的是3个同年龄段的男孩,其中就包括小凌,“有人说是他带人打了小冯,打完小冯后,还将小冯的书包里面的东西全部扔了出来。”

  而记者从小冯的家属处获悉,平日小冯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回家,但前天下午,他回家晚了1个小时,而且回来后一句话不肯说,小冯的母亲反复问他怎么了,急得都快哭了,小冯却始终没说什么。

  但这些说法,尚未经公安部门证实。

  [专家观点]

  两个“盲区”——悲剧从中而来

  □晨报记者 陈杰

  对于这起悲剧,学界专家除了感叹花季生命的凋零外,呼吁这一事件更应引起教育过程中两个“盲区”的重视,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与人权教育。

  盲区1

  校园、家庭之外谁来监管

  一名教育界专家坦言,校园和家庭之外,往往成为“盲区”。学生既不在学校、老师的监管范围之内,又离开了家长的视线,怎样预防和化解学生在这个区域内发生的冲突?应该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一个初中生对同校另一名学生拔刀相向,显然是积怨很深。导火线是什么事情?为什么没人发现?一个人的极端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或多或少会表露出来,身边人的察觉和疏导非常关键。”

  盲区2

  家长、老师离孩子的内心太远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悲剧的起因很可能源自于一场网络QQ群里的争吵。现实生活中,“90后”、“00后”以他们习惯的交往方式在虚拟世界里开展社交活动,而这又是老师、父母很难进入的“盲区”。“如果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在网络上和现实中展现的面貌会判若两人。”因此,这位教育界专家慨叹,虚拟世界对孩子的影响宜疏不宜堵,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走近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那样,父母即使不懂电脑,也不怕孩子会出问题”。

  应当重视生命、人权教育

  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是珍惜生命。人权教育就是在保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首要的便是生命权。人与人相处,不会没有纠纷,寻找适当方式和渠道来化解十分重要。比如学生之间有纠纷,完全可以通过到学校申诉,甚至到公安机关寻求解决,最终酿成悲剧,其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