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坚守报亭13年练就听声卖报绝技

2012/6/29 4:53: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情感网
每天早晨5时,李默龙都要到报刊批销中心帮忙,他已坚持了13年。西城区爱民二巷大杂院里,报刊亭主李默龙抄起桌子上摆着的三串钥匙,佝偻着身子拎起电动车电池出门了。1999年,李默龙40岁,任俊芳在报纸上看到消息,说北京正兴办邮政报刊亭,“听说租赁报刊亭对残疾人和无工作的人有优惠。

6月14日一大早,李默龙取回报纸骑着电动自行车驶向报刊亭。

6月14日一大早,李默龙取回报纸骑着电动自行车驶向报刊亭。

每天早晨5时,李默龙都要到报刊批销中心帮忙,他已坚持了13年。

每天早晨5时,李默龙都要到报刊批销中心帮忙,他已坚持了13年。

  原标题:坚守报亭13年 练就“听声卖报”

  体验身份:报刊亭摊主

  工作地点:西城区北大医院门诊楼北门外

  工作内容:零售报刊

  6月14日凌晨4点40分,天还没有大亮。

  西城区爱民二巷大杂院里,报刊亭主李默龙抄起桌子上摆着的三串钥匙,佝偻着身子拎起电动车电池出门了。他习惯性地夹着肩膀,消失在潮湿的空气里。

  这三串钥匙分别是电动车、报亭和家里的,售报13年来,三串钥匙串起一家人的生活。周而复始。

  坚持13年 老李最早取报

  李默龙和分布在街头的报刊亭,比这个城市醒得更早。

  4点50分,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说话带着诙谐的李默龙打开报亭门,抱出头天剩下要退回的报刊放上电动车,朝西长安街报刊批销中心开去。

  在北京,有50来个报刊批销中心,服务于2200多个正规报刊亭。每个清晨,报亭主像赶海一样来这里取回当天的报刊。

  骑在电动车上,李默龙的身子习惯性地向前倾,像在赶时间。

  13年,很多东西都有了变化:亭子挪地儿,女儿考上了大学,他和妻子老了。

  唯一不变的,是他取报的时间。

  “老李来了。”批销中心的工人跟李默龙打招呼,“他回回都是第一个来取报。”

  这是清晨5点。

  一会儿,一辆邮车开到了批销中心门口。“快”,有人吆喝了一嗓子,李默龙和几名工人打仗似地窜了出去,默契地站成一条线,一摞摞报刊像过流水线一样,从车上传递到了批销中心门内。

  传输完毕,工人第一个给李默龙分报,李默龙有些得意,“嘿嘿”地笑出了声:“咱从来都是第一个分报。”

  每天第一个来分报累不累?李默龙说,这是他的“享受”。

  西长安街批销中心的负责人老杨说,其实,李默龙每天大可6点再来,等工人将所有报刊配齐,拿走就是。但“13年,他每天早到1小时,刮风下雨、过年都没间断。”

  时间指向5点55分,批销中心的活儿没那么紧张了,李默龙搬起自己的报刊摞到电动车脚踏板和后座上,身体依然前倾,慢慢地驶向自己的报亭。

  听声卖报 老李从不出错

  早晨6点多,李默龙刚把报纸放好,有人敲打他家的报亭后壁。

  “总有一天得把我这亭子给敲散架喽。”李默龙在报亭里开玩笑似地吼了一嗓子,他抓起两份报纸递出门,门外伸来一只手接过报纸,往李默龙手里放了两块钱。

  根本不问顾客要什么报纸就能直接卖报,这可是李默龙的绝活儿。“只要是熟客,我都记得他们要什么。”

  七点来钟,北大医院的医生***开始来上班,有人隔着窗户喊一声“老李!”李默龙三两下配齐七八份报纸递出窗,对方拿起报纸放下钱就走,绝对的听声辨人,一单生意,前后过程不超过3秒钟。

  在报亭里的李默龙,只听声、不看人,就知道老主顾们要什么报。这话可不是吹牛。

  李默龙是北京第一批报刊亭主。

  由于患有股骨头坏死,李默龙和妻子任俊芳卖过菜,开过小饭馆,日子一直窘迫。

  1999年,李默龙40岁,任俊芳在报纸上看到消息,说北京正兴办邮政报刊亭,“听说租赁报刊亭对残疾人和无工作的人有优惠。”

  报刊亭很快被租下。李默龙的报刊亭就设在北大医院西门外,勤快、老实、善良的本性,加上靠近医院和公交站的地理优势,“那会儿最多时,一早上能卖350份早报。”

  今年,北大医院北门处的门诊楼开放,医院职工和病人开始走北门,李默龙也申请将报刊亭挪到了这里。

  “我一般都是把全科所有人要的报纸都买上,七八份报纸,你根本用不着担心老李会少给你一份。”买报的北大医院医生一手拿着煎饼果子,一手去拿李默龙递过来的一叠报纸,像从自家的柜子里取东西。

  与人相处 老李换来温暖

  刚挪到北门,一个月下来,老李家的报亭靠卖报刊能赚3000多元,卖水再赚千把块,这是一家人的收入。

  用李默龙和任俊芳的话说,干这行“图个稳定”。为了这份稳定,两人整天“焊在了报亭里”,亭子成为一家三口唯一的生命线。

  因为不容易,李默龙格外注重与人相处。

  有医院的医生***来买水和饮料,任俊芳会把售价两元的农夫山泉一块五卖出,“人都是相处出来的。”任俊芳说,报亭一般都是蹲在一个地方好多年,“不靠回头客,你能卖几份报纸?”

  有人在他的报亭外等人,任俊芳会指指旁边搁着的凳子,让人坐会儿。

  头几年还在北大医院西门经营时,有小偷光顾医院,被发现后,小偷翻墙而出,跳到李默龙的报亭上往下逃窜,李默龙正发蒙呢,突然听到医院里的人喊捉贼,他拔腿就追,追出两三百米,还真把小偷给逮住了。

  李默龙不愿多谈这件事儿,可对李默龙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患有股骨头坏死。

  身体并不灵便的李默龙走路显得步幅很大,左脚重重向前跨出一大步,右脚再跟上一大步,走路像要使出浑身的劲儿。

  “他故意用力走,好让人觉得是个正常人。”任俊芳背着李默龙,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腰胯部,“这儿疼。反正治不好,也不治了。”

  追小偷,他用上了全身的力。医院还给他奖励了钱。

  相处来的还有其他的温暖。

  “老李,粽子吃了没?”窗外有人问。“啊,粽子是你给的,谢谢您了,吃了,不错。”老李从报亭里探出头向一个姑娘致谢,“这是医院的***,逢年过节,总有人给我们吃的。”

  外地撤亭 老李想不通

  “人的阅读习惯变了,报亭确实不好干,但还真不能没了它。”6月14日,李默龙提起前不久发生在郑州的报刊亭“退路进店”工程。

  今年4月,郑州拆除了全市共计421座报刊亭,售报点改在超市、书店、加油站或门店。

  他们都觉得“想不通”,“超市、书店,开门营业时间都在八九点后,那会儿谁还买报呢?加油站是卖油的,谁会上心卖报纸呢?”

  在李默龙看来,报刊亭更像个文化站,“有一天你走到街上,鞋子磨破了也买不到一份报纸,这情况你敢想吗?”

  居住在北大医院附近的程煜是李默龙的老顾客,他已81岁,每天清晨出门遛弯,到李默龙的报刊亭买份参考消息,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有时候生病了几天没出来,老李都会给留着报纸,这个报亭就像个老邻居。”

  北大医院的医生刘坤觉得,虽然她有各种电子设备,已很少买书,但路过报亭,她总会买份报纸,“你把报纸捏在手里,开始读,也就开始想,有时,觉得,一天就从这时才正式开始。”

  早晨6点到8点,天空阴沉欲雨,李默龙和任俊芳两人一人在亭内,另一人站在亭口。

  四五回,刚落下细丝般的雨点,李默龙都是飞快地拿半个身子挡在亭口的报纸上,“干这十来年,我淋湿过,没湿过报纸。”

  本版采写/记者 张永生 本版摄影/记者 尹亚飞

  欢迎发表评论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