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Lesbian、LES。女同性恋是指女性对同性产生持久性的爱恋。[1]
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但是直至今日才出现“蕾丝边”、“拉拉”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x.y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它来源于纳粹德国,当时使用它在集中营中区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例如对纳粹家庭价值观构成威胁的人)。如果有女人反对生育或反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则会被冠上黑色倒三角形。现在黑色三角形是作为女同性恋自豪的标志。
起源
发展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x.a。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沿革
在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的60年代,同性恋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 gay”。
然而,由于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继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接受、平等、爱与友谊”。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朱莉娅·佩内洛普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说:“退出男同性恋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份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
在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抒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取向的女性。
之后,女同性恋联合女权活动家和同样在同志平权运动中被忽视的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来与占据同志平权运动主流,霸占地位,好处风光全占尽的男同性恋者们分庭抗礼。不过,随着同性恋平权的发展,近现代的部分西方男同性恋者们渐渐抛弃了”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的思想,因为身心体会到了只有男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平权运动寸步难行,所以再次与女同性恋群体握手言和,共同发展同志平权运动。
最终,在1980年出现了LGBT的称呼,是为les(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利益结合体。因此,在同性恋群体中,一定要注意词句的用法问题。在同运组织里,一定注意要用LGBT,不然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分离主义倾向。在女同性恋组织里,注意不要用Gay Woman,不然会被认为有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在日常生活中,homosexual一词不常用,因其是从精神病学而来,所以遭到了污名化,通常只有在涉及医学的文章中才会出现。